笔趣阁>军事历史>红色警戒之民国>第462章 日本高层会议(下)

ps:三章一起发,补上昨天的一章。这两天很累,事情多,心情也不是很好,码字龟速,望大家多多见谅。不过,大家不用担心会断更,华丽会让自己的人品如同男人一样依然坚挺的。

以下正文

现在ri本召开的高层会议,其实只有四个人,裕仁和东条英机自然是免不了的,还有一个是东条英机提拔起来的外相松冈洋右,负责接洽同盟国代表。剩下的是东条英机的傀儡海军大臣,而陆军大臣一直都由东条英机自己执掌。

(ri本和美国一样,并没有设立duli的空军部队,空军直接规划为陆军航空兵和海军航空兵。ri本的陆军和海军是二元化的,没有统一军令机构。陆军军令机构叫参谋本部,长官为参谋总长。海军军令机构叫军令部,长官为军令部长。)

其实在战争开始之初,ri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南部,展开南进第一步,这极大地损害了英、美等国在东南亚的既得利益,美国开始向ri本施压,冻结ri方在美资产和要求ri本放弃对太平洋领土的野心。..

而ri本暂时不想与美国起正面冲突,想要专心对付东南亚盟军,不敢贸然和美国起摩擦。所以当中还有一场鲜为人知的谈判。

但实际上,谈判只是像东条这样狂热鼓吹南进扩大侵略的好战分子们拖延时局、加快进攻的幌子而已。

谈判桌上的ri方根本没有“诚意”,他们要求美国承认ri本对东南亚地区的合法占领。同意ri本可以从东南亚获取资源。双方各不相让,矛盾分歧越来越大。

当时还未担任外相的松冈洋右公开宣称“我们当前外交政策的直接宗旨是,根据皇道的崇高jing神,建设以ri、朝、印(印尼)、南亚、奥集团为链环之一的‘大东亚共荣圈’”。

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其实已经把大半个太平洋都涵盖进去了,就连澳大利亚都在范围之内。

这场会议,其实只有裕仁是单独的,剩下的两人可以说都是对东条英机言听计从,根本不会反驳东条英机的任何提议。当初裕仁不同意东条英机对刺杀陈绍,现在走到这一步。裕仁已经很不满意了。可是目前形势比人强。现在也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一旦我们加入同盟国了,那我们就要面临两个方面的苦难。第一是海上交通命脉的安全,二是我们将会完全得罪德国,失去德国对我们的所有援助。第一点我们靠不了别人。但是第二点。我们必须和盟军代表好好谈谈。必须要有足够的利益我们才会选择新的阵营,否则我们所承担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会议一开始,裕仁就率先开口道。

“天皇陛下。其实我不担心第二点,我们的条件盟军方面已经答应好好考虑了,我想他们绝不会拒绝帝国的条件。如今中华大兵压境,印度朝不保夕,盟军方面已经开始着急了。而且中华的海军开始封锁印度,他们再想千里迢迢的把援军送上印度,已经变得十分困难了。”东条英机开口道。

ri本开出的条件也是由他一手定下的,为此他相信,同盟国绝对没有拒绝的理由。

加入同盟国阵营,只要打败了中华,那ri本就会退出澳大利亚和大部分的太平洋岛屿,将他们还给同盟国其他成员国,还会归还苏联共青城以北地区。今后夺回被中华占领的东南亚地区,ri本方面也会一寸土地都不要。

而盟军要付出的是,打败轴心国后,必须出兵帮助ri本进攻中华土地。所占领的土地,ri本有优先选择权。并且在战争结束前,必须要无条件支援ri本所需要的武器装备和各种军事物资。

以上只是大致的条件,当然还有需要细则条款。

“那首相大人是担心我们的海上生命线了。”松岗洋右开口道。

“不错,我们给出的条件盟军无法拒绝。我们现在应该考虑的是,一旦我们宣布转换阵营,如何保障我们的海上生命线。”东条英机此时已经是自信满满了。

作为岛国,ri本所有的东西都需要从海路运回,海上交通线一直以来,都是ri本最为重视的目标。尽管现在的ri本占领东南亚东部和南部以及印度尼西亚和太平洋上许多的岛屿,但不要忘记了,南海一直以来都在中华的掌控中,特别是婆罗洲和台湾已经琉球群岛。

就算ri本已经完全控制了马六甲海峡,可是别忘记了,从马六甲海峡开始到ri本本土,这一路上,到处都是中华的势力范围。

从南海到琉球群岛,这条航线一直以来都是ri本必走的航线,因为它的距离是最近的,也是最快速的航线。如果要绕开中华的势力范围,那ri本就需要饶一大圈,不但会增加运费负担,也会影响到现在ri本的运送能力。

打个比方,以前一艘货船只要五天的时间就能够运回一批货物,此时ri本拥有的全部货轮,五天的时间就可以运回物资五十万吨。可要是饶远路,变成了十天才能运回一批货物,那就相当于运载能力减少的一半。这对ri本这样的岛国来说,还特别是战争时期,会影响到方方面面。

所以,这条航线,也被ri本人称为海上生命线,对ri本来说,至关重要。到了现在,更是连接东南亚占领区和印度尼西亚的重要航线,特别是东南亚占领区,为了避免东南亚驻军成为海外孤军,更要保证航线的畅通。

“东条君,你是不是有什么好办法了?”裕仁看到了东条英机脸上流露出的自信,忍不住开口问道。


状态提示:第462章 日本高层会议(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