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红色警戒之民国>第591章 钢铁的力量(上)
在距离地面还有五百米的时候,先头那批炮体爆裂,数子头飞溅而出,形成开天辟地以来不曾有过的钢雨,毫不留情地打穿车辆,将人员钉入地面打得血肉模糊。

正在指挥防空武器试图进行拦截的雷达车在一连串令人牙酸的爆响中连人带车一起成了筛子,雷达天线变成一堆卖废铁也不见得有人要的破烂。随后落下的高爆燃烧把整段公路罩在翻滚的火海中,烈焰裹着钢铁横扫一切,遇神杀神遇佛灭佛,好些装甲车硬生生烧成了一滩铁水!

黑濑大佐被一片米粒大的碎片打中后脑勺,倒在地上,此刻他的震惊远远超过了对死亡的恐惧:如此遥远的距离,火箭炮本身又属于面式杀伤武器,难以实施精确打击,中华军队是怎么做到让这么多炮准确地击中目标的?难道他们打过来的全是概念武器导?不可能吧!但,不是导,那又会是什么呢?

黑濑大佐猜对了一半,这一波火箭炮射击打的真的是“导”,不过不是那种一发少说也得十几万的导,这么贵的东东拿来玩差别覆盖性炮击,任谁也吃不消。

这些火箭炮炮都是由侦察排的士兵指引过来的,当然,他们人手有限,想要一下子为这么多炮提供制导,办不到,不过炮兵有的是办法:先发射一小批类似于诱饵的炮,再发射安装了简陋的探测系统的炮,诱饵在前面扭动水蛇腰边跑边冲后面的愣小子们飞吻抛媚眼,后面的炮活像吃了春药yyng卯足劲猛追,誓要一亲芳泽,就这样一发带着一群一路嬉笑的飞了过来。

侦察排的操作手只要指引诱饵就可以了,这叫牵一发而动全身,反正诱饵飞到哪里后面那批痴情汉就跟到哪里,一发打中后面的全中,简单方便,价格低廉,实是居家旅行杀人放火必备的利器!

这玩意儿可不怕什么烟幕,更不怕恶劣的天气,只要操作手没有出错,它们就能准确命中目标,当然,操作手要连续跟踪制导诱饵也比较容易暴露,所以只是发动了这么一轮突然袭击,杨皓就下令后撤,毕竟人才是最重要的。

恐怖的炮击总算是过去了,公路中却依然火光冲天,爆炸声接连不断,烧焦尸体的恶臭熏得很多人面色发白。整个联队都不敢再呆在公路上了,分散到公路两边的树林里和稻田里,初步统计一下损失,大佐心都疼死了。

就这么几分钟的炮击,他们伤亡便高达五百余人!现代化战争的残酷,让这些眼高于顶的东瀛将士兵感到一阵胆寒。黑濑大佐一阵愤怒,卑鄙的支那人。不敢跟大和勇士正面交锋,只会躲藏在暗处放冷箭,算什么好汉!世界第一陆军?我呸!他大声咆哮:“向中华军队暴露的炮兵阵地进行还击,我要叫他们血债血偿!”

参谋迅速报告:“大佐,您忘了,这个距离我们够不到中华的炮兵啊!”

大佐几乎要气疯了:“那就快速的命令部队前进,我要活撕了该死的支那人。”

足足十五分钟后,几十枚重型炮从天空轰然划过,带着第153师团的滔天怒火砸向二十公里公里外的中华军队炮兵阵地。只不过中华的炮兵已经不奉陪了,得了大便宜。自然要见好就收了。十五分钟已经足够炮兵撤出十几公里开外了。这几十枚炮除了发泄一下怒火外,什么也打不到,就让他们炸空气好了。

炮命中了炮兵阵地,炸了一个天崩地裂。可惜除了炸坏不少花花草草外。什么都没有捞着。但好歹也提高了一点士气,还算物有所值。

黑濑联队重整旗鼓,继续朝金尚桥中华装甲部队的阵地杀去。没走出多远。他们又一次遭到了攻击,这回倒霉的是尖兵。在部队里,最窝囊的是背锅的炊事兵,最倒霉的是尖兵,这是真理,亘古不变。

炊事兵窝囊是因为他们总是背黑锅戴绿帽,只能看到人家打炮,而尖兵倒霉,则是因为他们总是要走在部队最前面,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有埋伏先死,有地雷也是他们先踩,够倒霉了吧?这一次他们倒了血霉了,在从一座标高不过三十米的小山下经过的时候,一枚枚圆圆的橡胶球从山坡上一路蹦蹦跳跳的滚了下来,好死不死的正好滚到他们车里,不等那些士兵捡起来一探究竟,橡胶球就变成了一团火球,尖锐的锰钢飞钉激射而出,车辆被打得千疮百孔不说,关键是车上的人,不是被炸得断手断脚就是被锰钢钉打得碎裂,有些直接被炸得飞出十几米开外,惨不忍睹。

另一辆装甲车大惊失色,来了个急转弯,机关炮对准山上喷出一道长长的火链,都没有开上几炮,公路边猛然窜出一道猛烈的闪光,准得不能再准的打在装甲车身上,温淋淋的装甲上顿时火花乱冒,车组成员发出一声高亢得可以参加国际男高音大赛的狂嗥,一蹦三尺高,身体皮肤在高温下快速碳化,眼球爆裂,死得惨不可言,不用说,这是单兵燃烧的杰作。

“在那里!”一辆幸存的越野吉普车发出一声惊怒交迸的吼叫,车载重机枪朝闪出电弧的位置扫来,打得泥水成排溅起,地面跟开了锅似的。机枪子固然是快,可惜还是没有火光快,又是一道火光从密集的幕中穿过,像凶猛的老虎yyng一口咬在吉普车上,机枪手狂叫一声,整个人像被点燃的人形火把,火焰跳起三四米高!燃烧的人形本能的从吉普车上蹦下来。

要是他落在的姿势能再标准一丝,带着一丝自信的微笑的话,估计他创下的纪录会让世界上任何一名跳高运动


状态提示:第591章 钢铁的力量(上)--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