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第三帝国之鹰>第二百章 系统工程之闪击战装备体系的落实

时间是宝贵的,意大利人倒霉之前的时间万万不能浪费。

陈道制订完他的改编计划便换上他的陆军少将制服,跑到军械局第六处的办公室找到总工程师克尼坎普。

克尼坎普对陈道的到来大为欢迎,两人热情地寒暄几句后便来到第六处的工作车间。

陈道看到车间里并排摆放着四辆战车。

不用克尼坎普介绍,陈道一看他们的样子就知道它们的身份与用途。

第一辆战车是三号突击炮g型,g型淘汰了原本装备的75l24火炮,换装了由kuk40型75l48火炮。

第二辆战车是三号突击榴弹炮,该车同样是改进自原始的三号突击炮,同样淘汰了原本装备的75l24火炮,换装了一门更加强大的l28型榴弹炮。

第三辆战车是一辆外表长得很萌的轻型坦克,它是由二号坦克改进而来的二号l型山猫侦查坦克,这种坦克重十三吨,最高时速达到60公里每小时,主武器是一门kl55机关炮。

第四辆战车是四号突击炮的升级版灰熊突击炮,考虑到以四号坦克底盘只搭载一门l28火炮有些浪费吨位,而且火炮口径和三号突击榴弹炮重叠,所以在陈道的要求下将火炮升级为l12榴弹炮。

经过克尼坎普的介绍。陈道得知还有一种装备50l60型坦克炮的山猫原型车正在改装,很快就会定型。

陈道看着四种新式武器满意地点点头,随后问道:“e-40坦克的研发进行的怎么样了?最快什么时候能够让我看到?”

克尼坎普遗憾地耸耸肩膀说道:“最早也要在明年三月。这是指一切顺利的情况下,如果有人干涉的话,可能还要晚一些。”

“不准让任何人干涉e-40的研发,如果有人胡乱指挥,你一定要第一时间通知我,我来解决他。”陈道说道。

“罗森将军,你放心。我保证让我们的e-40早日问世。”克尼坎普自信地说道。

“如果时间太紧,延缓到五月也可以。不要因为时间仓促而影响了质量。”陈道很善解人意地说道。

告别了克尼坎普,陈道终于放心地找上戈林,两人随后驱车赶到总理府,向希特勒递交了陆军装备研发的最新进度报告。

希特勒和最高统帅部总参谋长凯特尔元帅、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元帅。还有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开了一个简单的会议,随后便签署了批准生产的命令。

法国战役之后,虽然没有大规模的陆战发生,德国陆军也没有无所事事的虚度光阴。

由陆军司令部牵头,在陆军各个部门与各兵种总监的积极配合下,德国陆军进行了一次大整编。

整编的目的是为了消化法国战役带来经验,并积极准备对假想敌俄国的战争。

九月,俄国t-34型坦克的到来犹如一记重锤砸到了希特勒和陆军司令部身上,让他们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颤抖不已。

在陈道的积极忽悠下。希特勒和陆军司令部都坚信俄国装备的t-34型坦克至少已经达到三千辆,而德国在法国战役中投入的坦克总数只有大约2700辆。

血淋淋的数字对比与t34型坦克优秀性能犹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希特勒和德国陆军每一个有识之士的心头,陆军的大整编与装备升级随即以惊人的效率加速进行。

经过法国战役的检验。德国装甲师原本一个装甲旅两个装甲团的编制被证明太过臃肿,在战术上不够灵活,极大地影响作战效率。

经过讨论后,装甲师中的装甲旅被废除,改为单一的装甲团。

同时装甲师中下辖一团零一营的步兵旅也被废除,改为两个摩托化步兵团。

装甲旅中仅保留一个装甲团。另一个装甲团没有解散,而是以这个装甲团为核心组建新的装甲师。

得到希特勒的同意后。德国陆军得到了二十四个装甲师的编制。

在新的编制表中,每个装甲师下辖:

一个侦察营:下辖四个连,其中一连装备最新研制的山猫侦查坦克。

一个装甲团:下辖两个装甲营,每营四个连,每连装备22辆四号g型坦克,营部装备三辆四号g型坦克和五辆山猫侦查坦克,全营共计96辆坦克,加上团部直属的三辆四号g型与五辆山猫侦查坦克,每个装甲团满编为二百辆坦克。

两个摩托化步兵团:每个摩托化步兵团下辖一个摩托化步兵营和一个装备251型装甲车的装甲步兵营,每营编制为四个连。加上第九装甲工兵连、第十步兵炮连以及第十一高炮连,每团下辖十一个连,其中第十步兵炮连装备最新研制的灰熊突击炮。

一个自行炮兵团:下辖三个黄蜂105毫米轻型自行榴弹炮营和一个野蜂150毫米重型自行榴弹炮营。

一个坦克歼击营:下辖三个连,每连十四辆四号坦克歼击车,加上营部三辆,共计45辆。

除了上述主战单位之外,装甲师还编有一个装甲工兵营,一个高炮营,一个装甲通讯营,以及师部直属部队。

在旧有的编制中,德军装甲师编有一号坦克、二号坦克、三号坦克、四号坦克和捷克的38t型坦克多达五种坦克的底盘。

在装甲师新编制中,仅有二号山猫轻型坦克和四号坦克及其衍生车辆。底盘型号精简为两种,大大降低了后勤部门的工作难度。

根据木桶原理,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在陈道眼中。德国陆军的短板就在于占据绝对数量的步兵师和摩托化步兵师。

<

状态提示:第二百章 系统工程之闪击战装备体系的落实--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