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戎州往事>第163章 兰菊不同时 父辈期许
三五年就能结束的”

吴敏慎说着,就站起来,一边说,一边在厅里踱步李轼看着在眼前转来转去的吴敏慎,心想这有点像吴能,吴能在江边说话时,就喜欢在沙滩上走来走去

“伯父说不是权宜之计,那是啥呢?”

在李轼看来,国家无法安置年轻人就业,只好让大家下乡,就是一种权宜之计,一旦经济情况好转,就应该取消这一政策的

“是一种长期的方针当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时,就特别强调青年要走和工农结合的道路,这样才能有出息,这样才能成才甚至提到这是革命与不革命的分水岭到了中国成立后,******这种思想又体现在教育制度中,体现在对人的选拔中,成为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一种标准‘文革’这几年你们也经历过,对这个也应该是有体会的中国成立以来,有过好几次鼓励、动员城市的知识青年下乡务农,这都是有文件的50年代,那时你们年轻可能不晓得,我是晓得的到60年代中期时,你们应该晓得了,当然规模没有现在这样大,力度也没有现在这样硬这种方针是******从国家政治高度来考虑的国家的大政方针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走到天井口的吴敏慎又返身回来他觉得李轼这些小青年,经历的事太少,只看到眼前的问题,不明白这是有历史渊源的没有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运动也会来的,而文化大革命让上山下乡运动具政治色彩年青人不晓得******对国家建设的考虑,不仅仅是从经济建设方面来考虑的,多是从政治上来考虑,是直接从政权稳固与否方面来考虑的,所以他老人家要强调阶级斗争如果看不清这点,处事是会吃大亏的因此吴敏慎觉得有必要从这方面提醒李轼他们

听吴敏慎这番话,李轼想起杨建国一次说的话:农民根本就不欢迎他们去生产队长当面对他说,你们这些知青来,对我们一点好处都没有看着走到跟前的吴敏慎,李轼说:

“伯父,我跟吴能摆过,******用这种方法来教育年青人也好,培养革命接班人也好,我看都是他的一厢情愿从中央到地方这样多的走资派,原来不都是他老人家培养的接班人吗?现在让知青下乡,我认为这些就是因为经济没搞上去造成的,城市容纳不了劳动力经济发展了,就不会让城市青年下乡,相反会让农村青年进城充当劳动力”

李轼有自己的想法虽然他很尊敬吴能的父亲,晓得他是一个有知识和水平的人,又从事工业建设多年,却并不同意那种政治上的说教李轼从来就认为培养接班人来接班是一种很可笑的做法都是人为的,按照一定的框框来干的事,不会有好结果这很像吴家天井中的盆花,只能成为一定环境中的摆设,要放到自然中就反不如野花野草,别看野花野草杂乱无章,生命力却旺盛得多

“爸,李轼说得对,为啥就一定要下乡去受再教育,为啥不能到工厂接受再教育?”吴能接过李轼的话说

吴敏慎没有回答儿子的问话,又坐回到椅子上


状态提示:第163章 兰菊不同时 父辈期许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