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茶馆
二、茶馆文化
5月的人工湖,是气候最宜人的时候,不冷不热,不湿不躁这个季节,公园里所有的樟树、黄桷树、法国梧桐,还有各种花草全都换了装,隔年的陈枝旧叶全部被容光焕发的绿所替代
黄桷树秋冬不掉叶,到仲春时节,那去年的陈旧叶子在几天之内掉个精光,随即那芽迅地像花蕾一样长出、绽开、铺满了枝头绿浅得来透明,嫩得来欲滴,跟枝干深沉的褐色杂糅在一起,让人感悟到生命的魅力香樟、法国梧桐、尤其是黄桷树都最大限度地延伸自己的臂膀,几十倍地扩大自己的绿荫范围相邻的树,枝叶都交叉在一起,很难分出彼此水杉似乎彬彬有礼,它的枝叶不向周围扩张,主干笔直地往上窜,犹如一柄柄锋利的剑,刺向天空,在高处索取它们生存的空间地面上的小草,不管是园圃里人工种植的花草,还是道旁自由的野花野草,都在各尽所能地蔓延,把空地纳入自己的生长范围
初夏时节,莺飞草长,公园笼罩在绿色中,除了湖面,湖边的茶馆、亭子、道路都被绿荫覆盖就连湖水中也是倒映着岸边树木的绿影
吴能和方二他们一来后,就找了他们习惯坐的石桌,一边是靠湖边的石栏杆,一边是一棵硕大的黄桷树,在他们头顶上撑开几丈宽的绿荫他们一边喝茶一边等李轼几个人
人工湖门票2分钱,一碗茶5分钱,这碗茶只要你不嫌淡,你可以一直续水,从清晨喝到晚上茶园关门送客中途你要是有事离开,还可以跟熟悉的茶客打个招呼,帮你看着茶碗,回来接着喝那时的公园里面没有小吃店,只有卖茶点的,有些老茶客懒得回家,中午随便吃点茶点,在茶馆里一呆就是一天
***
有茶馆自然就有茶馆文化
“文革”中的茶馆文化内容已大不如前,过去在茶馆中谈生意这项内容没有了,因为无生意可谈,都是计划经济,没有商品经济至于解放前那种在茶馆里“断是非”的功能早就没有了,因为解放后帮会团伙被政府铲除但那种社会上“拿言语”的事,还是偶尔有之茶馆里的说书人也销声匿迹,大约是旧的不能讲,的也没得可讲
这时的茶馆文化内容基本上保留了三项:
第一是休闲这是最主要的功能,诸如下棋打牌,你可看到为一步棋较劲、争执、支招的人比比皆是有时候下棋的双方还淡定,旁边看棋的人倒先争得不可开交,甚至脸红脖子粗不管是下棋的还是观棋的,衣冠楚楚的有,背心短裤的也有打牌也是如此,往往是看牌的人比打牌的人起劲,周围站了一圈人这些不同的茶客原本在大街上迎面碰见也不相识的,因为坐茶馆的缘故,让他们有了共同的兴趣点再就是摆龙门阵“文革”一来,大家在单位和公家场所说话多了许多忌讳,而在茶馆里,这种忌讳就不存在要嘛是很熟悉的人,可以摆些心里话,但说无妨要嘛是不认识的人,坐在一张桌子上闲摆也无所谓,哪说哪了,人走茶凉还有一部分人则就是在这里喝茶养性到了茶馆跟熟人打过招呼后,他们就眯着眼靠在椅背上,对旁边人摆的龙门阵不感兴趣,从不插嘴,或许只是悄悄地听着他们多数时候都在闭目养神,连喝茶时都眯着眼睛,好像喧闹的外面世界与他无关,躲到茶馆里享清闲来了,直到有熟人打招呼离开时,才睁开眼点点头,以示客气
第二是信息交流茶馆里是小道消息最流行的地方,老百姓渴望对真相的了解,真相偏又很难让老百姓知晓,就只有靠各种小道消息来满足需求信息内容多为四类:一是各行当的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经历的事及见闻二是《参考消息》等内部刊物上的信息及高层会议中文件里的一些内容,以不同形式扩散出来三是口口相传的海外亲朋提供的信息及偷听外台获取的信息这类消息的传播是很谨慎的四是报刊上公开的消息
通常也有些人爱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可能是消息来源广,也可能是喜欢享受别人听他吹牛皮那种感觉,他们总有可吹的这种信息交流又很类似摆龙门阵,而有些龙门阵中又有大量的信息传递两者在内容很难严格区分,不同的是,信息交流有些往往只在一定的圈子内进行
第三是联谊关系茶馆是交朋友的好地方,因为它无拘无束,在茶馆,通过在一张桌子上下棋、打牌、喝茶,原本不相识的人慢慢就成为朋友刚开始相互间只是在茶馆里碰到时点点头,这叫点头熟这时根本就不知对方姓啥名谁,点头的次数多了,自然而然就晓得对方是老张老王或小张小王多相处一段时间就慢慢晓得彼此的大名和职业之类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者有可能成为朋友,但多数人始终都是点头熟多半就如革命样板戏中阿庆嫂所唱:“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而对于已经是朋友的人来说,茶馆又是一个很不错的聚会场所
这种茶馆文化最鲜明的特色有两个:一是多元化茶客中三教九流、天南海北的人都有,而在茶馆里,社会阶层、地位、文化、职业上的区分都淡化了,形成一种三教九流共存,鱼龙混杂的文化听者不会因为是文件、报刊上的消息就相信它,也不因为是小道消息就怀疑它二是平民化在茶馆哪个都可以传播信息,哪个都可以释疑解惑,但这里没有权威,没有主宰,听者可信可不信,可驳可存疑,官方消息和民间消息享有平等地位,双方都有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