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重生三国之法正>第八十六章 :仁道之剑

在汉中的日子过的飞快,时间流逝就在瞬间一般,将大军的粮草和蜀中进来的二十五万大军安置好之后,转眼便是秋季。秋季有秋高气爽,也有秋雨连绵。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这时汉中盆地独特的风景------秦岭南麓大片的水稻熟了,水稻的金黄和饱满是农民汗水的象征,也是对自然对人类辛劳的回馈。农民们乘着天气好的时候将成熟的水稻和其他庄家一并收获,丰收的季节,脸上全是汗水与喜悦,有句话说:痛苦并快乐着。这里应该说是:辛劳并愉悦着。

由于农忙,要抢收成,孝直特意对汉中本地兵士放假半个月回家抢忙,这时候,收回庄家才是农民最紧要的事情,等到秋雨绵绵的时候就麻烦了。孝直又让成都新来的二十五万大军负责防卫,孝直正好让这些兵士也都忙起来,否则惰性大发可是不好。现代的特种兵常常熬过疲劳极限,年轻人过了疲劳极限会激发潜能,超过常人。

秋天孝直又同洪娟钟丽等一起前往山中拜访孟公威石光元,这次司马兰还在山上没有归家。孝直等问其故,她笑着说:“在这里等你们啊。”众人皆乐,孝直笑骂她,都成野孩子了。司马兰生的花容月貌,又不失孩子气,可爱逗人,以至于她周围的人都很喜欢她。就是她在家里呆不住,说是家里呆久了很闷,他喜欢自然,喜欢外面的世界,不喜欢在笼子里。

孝直孟公威石光元等人一起游玩山间,行至一片枫林下,枫叶有的微微发黄,有的边缘稍红,有的红黄相间,有的火红似火。山间磐石密布,远山上又有农家炊烟袅袅。行人漫步期间,甚是留恋,不知不觉已经不愿再快速移动脚步了。孝直诗兴大发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行至竹林溪流边,众人微微疲惫,正好此处适合歇息,有磐石光滑,有翠竹依依,有微风拂林,有鸟鸣虫奏。洪娟坐在一处磐石上横笛便奏,笛声悠扬,笛声悦耳,若山间流水,如茂林修竹,清脆悠扬中似乎暗含这些许惆怅,灵动快捷中似乎包含着些许哀怨。司马兰闻笛起舞,舞姿偏偏,风才不凡,但见:柳叶眉,杏花脸,玉笋手,细柳腰,绣纱披身,莲花镶裙。舒腰好似嫦娥舞,起步赛过燕掠水。

司马兰舞着舞着便靠近了孝直,一伸手将孝直拉将过去,两人舞动起来,孝直知道现代的双人舞,脚步踩着笛声的节奏丝毫不紊乱。看着这二人在一起舞动,小钟丽在一旁发笑,两个雅士则是睁大了双眼发愣。

孝直踩着脚下的节奏,舞动着变换着身姿,不知不觉已经踩到了六十四卦方位,忽忽悠悠已经暗合踏叶追风心法,于是翩翩起舞,形影飘逸。司马兰见孝直腾起,便松开手去,两人一上一下,依旧舞动。孝直每次以脚尖点地,瞬间获得大力身子腾起,形影快捷,已经到高竹的一半高低处。孝直渐渐控制自如,节奏稳当,飘逸潇洒,身如仙人。原来这踏叶追风的心法是由于孝直没有掌握好节奏才导致一直没有运用自如。

在一旁的两位雅士赞叹不已,石光元道:“好步法,好轻功。”孟公威笑道:“你可知此轻功的渊源。”石光元道:“这当然是从易经八卦中演绎出来的,你看他脚下的步法,看看,看看,乾为天,坤为地,水雷屯,山水蒙,水天需,天水讼??”石光元笑道:“是啊,没想到他如此厉害,竟然从易经中悟出武学轻功步法。”孟公威笑道:“我看未必,我听一好友说起过,说是据说剑圣王越就曾用此轻功穿越了羌王的千军万马的阻挡,直取羌王首级而还。”两人议论不提。

游览了一日,孝直一行回到草堂,草堂在秋日的黄昏中与微黄的山间林木十分和谐,色调平滑过渡。次日一行归往汉中。

不知不觉,时间有飞入冬季,气温骤降,草木凋零,一夜风来,铺天盖地卷下一场大雪,江山素裹,万里银川。北风卷地白草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日,燕子密保说,羌王已经同意邓芝的请求,明年春愿出兵十万,出金城过秦川,直逼泾阳,合击长安,攻下长安,长安公室内的所有金玉珠宝全部归羌王所有。孝直欣喜,心想此一路兵成也。诸葛亮先前已经答应过孝直今冬乘着严寒天气无人知晓,便从荆州襄阳出兵八万秘密潜行至上庸。荆州共有三十万兵马,调走八万,还余二十多万,经过孔明的掩盖,吴魏根本察觉不了。约莫估计,此六万兵马由张苞关兴各领四万备齐粮草秘密出发了,今冬抵达上庸偏隐蔽处下寨。明春一开春便直奔南乡,翻越秦岭,潜伏在秦岭山上待命。这二路兵马已经够了。其他三路兵马便有孝直从汉中出发了,这个就是孝直这个主帅的事情了。五路兵至,孝直只要能与司马懿对阵,长安就保不住了,魏国此番西北局势便是大致就要输了;若是司马懿不与孝直对阵,孝直就可挫败魏国大军;同样西北也无力抵挡蜀汉五六十万大军的进攻,西北照样是为孝直所得。

孝直密令燕子送书信至成都,信中说,

启奏陛下,

如今我军荆州稳固,黄忠关平守江陵,孔明吴懿守襄阳,孔明总管荆州事宜,有孔明守护断然无忧,又魏数败与孔明,不敢轻易南渡襄江,为保万全,命刘封守上庸,与襄阳互为呼应,此一路不足忧矣;东吴新取合肥,志气满怀,常有得荆州之意,然江陵稳


状态提示:第八十六章 :仁道之剑--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