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心魔之殇>P13 汉字造字八法的关系问题研究

汉字造字“八法”的关系问题研究

文/安如山 成稿于2014年6月8日

今天,如山来和大家谈谈汉字造字“八法”的关系问题。大家都知道,传统的语文告诉我们,中国的汉字的造字的方法,一般地认为有六法:一曰象形,日月是也;二曰指事,上下是也;三曰会意,武信是也;四曰形声,江河是也;五曰转注,考老是也;六曰假借,令长是也。

但如山认为,汉字的造字方法,还有两种,一种是“拟声”,一种是“音读”。

这八种方法里,象形是汉字的总字源,属于汉字的最基本的元素,就象英语的26个字母一样。指事和会意,是基于象形字的汉字扩展方法,也属于最基本的汉字独体造字方法,也产生得比较早。而形声字,是汉字最为广泛、最为通用的造字方法,可以说占据了汉字形成比例的9o%以上。形声字的产生过程比较晚,一直到春秋战国时代才开始飞速的发展。前面说的这四种方法,才是真正的汉字造字方法。在这四种方法里,最基本的造字方法是象形。汉字的基本结构只有象形字。象形字既是汉字的意源,也是汉字的声源。汉字的单纯词或者说独体字,一般都是通过象形法创造出来的。象形字才是音形义相结合的一个整体,也就是说,它是汉语的基本符号。研究透了象形字,汉字的音形义关系就已经基本把握了。现代的语言学家忽视了这个东西的重要性,一个学生读了这么多年的汉语,也基本搞不清这些最基本的象形汉字是哪一些。这些基本象形汉字的发展过程是怎么样的。这个问题,还涉及汉字“六书”的问题,也就是汉字书写方法问题。汉字的书写方法的发展过程,却是与汉字的书写工具和书写平台的发展过程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的。不论一个汉字怎么写,用什么样的工具写,写在什么样的媒介上,怎么样地越写越简化,越写越美观、得体,但都改不了其象形的本质。正因为是书写和认知的需要,汉字书写的简单化、美观化、统一化和独体汉字的意义的多元化,是汉字发展过程的总规律。因此,汉字的书写发展过程的研究,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后面的转注、假借、拟声、音读这四种造字方法,严格地讲,并不能属于造字法,只能说是汉字的生成法。柏馆砍嘴新章l节

汉字在产生的过程中、书写的过程中,人们在认知汉字、教学汉字的过程中,不知产生了多少的地区性、时代性、个体性的差异,使人们对这些基本象形汉字进而产生一些认知和理解上的对立和矛盾冲突。所谓转注和假借的造字法,就是为解决这些字形、字音、字义上的对立和矛盾冲突而采用的一种临时性的折衷、协调、解释的方案和方式。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汉字的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这种方式已经被广泛地开始使用。后来,秦朝统一六国,做的最伟大的一件事,便是统一六国文字。转注和假借,一些是秦时为统一文字而采用的折衷方案。一些是秦之前的文字留下来的历史印迹,应该属于文字考古学的范畴。

拟声、音读的造字法,是在近现代才开始产生的汉字造字方法。拟声和音读的造字法,在现代的社会却是用得最为广泛的。这两种方法,并不为今天的语言学家所重视。拟声和音读造字法的广泛使用,是今天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汉字与国际接轨的客观需要。拟声和音读造字法的广泛使用,也彻底解决了汉字造字的局限性的根本问题。这两种方法,也应该是当今的语言学家应该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可惜,安如山很少看到这方面的论据以及概括性的观点和总结。

下面,我们以“车”字为例,对此八法的关系问题作一个比较简单的探究。

车,是一个象形字,是汉字的一个基本符号,是音形义相结合的一个统一整体。车,这个象形字产生的时代和不同时代的写法,与车这种交通、运输工具最先产生的时代和发展、变革的过程密切相关。不同时期的车的样子,并不仅相同,从象形造字法的角度分析,不同的书写工具、不同的书写平台,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去理解,其当时的绘画、记录其形状的方法更不仅相同。随着书写记录的历史性的过程的演变,车字的写法,慢慢地走向统一,直到秦时,才最后定位于“ 車”,直到今天,最后简化为“车”。这是车的形源,即意源。车的音源,可以肯定源于不同的车所发出的不同声音,所以,历史上的车的读音也会不仅相同。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读音的方法,也会慢慢地走向统一,直到今天的普通话里,这个字的读音,仍然保留着“che”、“zhu”这两种音源。在中国的各地方的方言里,读法更是五花八门,不仅一致的。

最后,我们总结如下:第一,我们可以肯定,车是一个象形字,是汉语的最基本元素和符号,其字形、字音,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逐步统一的过程。第二,车字之义却是一个慢慢扩张、甚至是一个急剧膨胀的过程。

车字创造之时,肯定与当时的车的形态相关。后来,因为不同的车的不断出现,让原来的车不能代表其意义,意义便只得扩张。慢慢地,车的意义便开始向其本质性特征的不同方向开始发展。最初的车的本质特征:一是有轮子。二是在作圆周性运动。三是轮子之间的距离具有固定性。四是通过一定的动力的牵引,它可


状态提示:P13 汉字造字八法的关系问题研究--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