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和鄯
碧溪县,具有县城的规模,却只是个大镇。( 因城边有一条成为碧溪的河水而得名,附近土地肥沃,人口也较多,军粮供给,不虞匮乏,加之紧连着西部草原,所以一直以来是汉军重要的防守据点。
从风铃城南行到碧溪,有三天的路程。其间有一条数百年前修建的驿道,这条驿道不及驰道宽大,但路面也是小石子嵌入土中,路面也算平坦坚实。这些小石子,都是劳工们用槌子一锤一锤地敲打进去,可见为修建这条道路耗费了多少劳力以及时间。
汉元790年6月30日的下午时分,张锐与和鄯正在走在这条大路上返回碧溪县城。张锐是去刘武周处汇报利西族近段时间的安置情况,而和鄯则是奉达须之命,去风铃城为族人购买盐茶等日用品。
和鄯在遇到张锐之前,郁郁不得志,一向是沉默寡言,只管埋头做事,从不肯多说一句话。达须也是看在他是家族后裔的份上,才将家族内部的琐事交与他处理,职务是家族“从事”。
和鄯自接手利西家族的从事之职后,将达须家中的钱粮管理、放牧以及分配、安置等行政事务,都计划得细致周到,安排得井然有序。接着和鄯又清理了前任从事遗留下来的旧账,追回了很多拖欠家族已久的老账,使达须手上能动用的钱粮和牲畜,比迪西在的时候翻了数倍。
但他从来都不喜邀功,默默无闻,所做的工作不显山、不露水,都被达须忽视了。在达须的眼里,和鄯将这些事情做好是理所当然的,做不好就是失职。达须还老是看不起和鄯,认为他过于文弱。直到后来的整族迁移和来到乌孙后的安置事务,和鄯都管理、安排得井井有条,面面俱到,达须这才感觉到和鄯工作的重要性。
这些事在达须眼中琐屑繁杂,最不耐烦去管去做,想起来就头疼。可在和鄯的手中却处理得得心应手,达须的意思不用多解释,他就能心领神会,结果都令达须感到满意。
利西族到达乌孙后的某一天,一个性格凶悍、脾气暴躁的族人,因为不愿听从和鄯命令,被和鄯命人关了起来。这人在族内素以勇猛著称,前次与部落交战时,也奋勇杀敌,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连达须也非常尊重他。他哪能看得起和鄯?
于是这个族人被关押起来后,仍然吵闹不休,口里不停地咒骂和鄯。看守队长和那名族人是好友,劝了他很久,也无法安抚住他,只好报告达须。
达须这时已经听进张锐的评价,也认定和鄯是个人才,决心尊重他,好好对待他,所以也不能撤消和鄯下达的关押命令。达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想插手管这件事。他也想看看和鄯是怎样处理这事的。如果和鄯真像张锐说的是个人才的话,那么既然能做,自然也能收尾。
三天以后,达须叫人来问这事。听说那名脾气暴躁的族人,在牢营里变得老实了,安安静静的不再叫骂。达须大惑不解,他知道那名族人是出了名的暴戾之人,不会才三天功夫就改变得如此彻底。
达须当即去请教和鄯,和鄯只微笑着轻描淡写地说:“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我只是命负责给他做饭之人逐次减少他每日食物中的盐分而已。”
达须恍然大悟。盐是人的身体必须需要的。盐分减少,一个人的活力便会大为减退。和鄯就是先用这个办法将暴躁的族人安静下来,然后再命那个看押他的好友队长去安抚他、说服他。
通过心平气和的劝说,那名族人最终承认了自己的过错。和鄯既然是利西家族的从事,又在负责整个迁移队的事务,自己就应该听从和鄯的指令。违背了和鄯的命令,也就是违背了达须命令。于是他也不再叫骂,不再发泄,老老实实地在牢里反省。
和鄯聪明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达须不由得对和鄯另眼相看。达须也终于认识到和鄯是个人才,对和鄯尊敬的态度也更加发自肺腑。从这以后,利西族的所有内务达须一并交与和鄯处理,并向全族人宣布说:“和鄯的命令就是我的命令,任何人不得违抗。”
当战区通过刘武周的计划后,达须又在和鄯的帮助下,编组了族内的护卫队,制定了训练计划,还调集了护卫队人员所需物资。诸如此类看似繁杂的事务,在和鄯的手中都变得条理清晰,也处理得游刃有余,在短时间内就完成了。
这些事情,张锐或是亲眼目睹,或是听达须讲述,知道得一清二楚。张锐也非常羡慕达须有这样的一位好帮手,张锐对和鄯两个最深的印象就是:一,无论什么时候张锐见到和鄯,都能看见他在努力工作。二,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和鄯都能耐心处理,没有发过脾气,没有见到过他烦躁不安。
和鄯一双沉稳、机敏、清澈的眼神里,一直流露出智慧的光芒。张锐曾好奇地问过和鄯,为何当初不去考帝大,如果和鄯学习政务,现在应该是一名帝国的官员了。以和鄯的能力,以后定大有前途。
和鄯则淡淡地对张锐道:“我是新州人,更是西部草原人。既被汉人看不起,也被同族人瞧不上眼。我的心愿只是成为一名富商,平平安安、无忧无虑度过此生即可,所以就报考了西京的商务学院。毕业后本想好好发展一番,结果又遇到突忽独立,我只能返回家乡草原避难。”
张锐听了和鄯之言后,心里深有感触。同是帝国居民,有才能的人只因为身份不同,命运便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