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汉骑军>第二十九章 豫州来的两个流犯
>

何稠哈哈大笑道:“当然该罚。年少时,谁没有几分脾气、性格?有些小冲突、小误会也是正常的,但哪能影响到彼此的同窗的情谊?长盛此言差异,当自罚三杯。”

贺长盛也不再说,连干三杯。张锐转怒为喜,道:“这才是好朋友嘛。再要说那些生分的话,一律罚酒三杯。”

酒过三巡,张锐又婉言询问贺长盛被发配到开远的事情。这次,贺长盛把事情经过原原本本相告。

原来,今年黄河突发凌汛,豫州境内数郡遭灾。豫州巡抚得知爆发灾情,立即召集州内郡府官员们商量对策,何稠、贺长盛都参加了会议。

会上官员们的意见各不相同,有的认为本地存粮既然已被征用为军粮,就不能动用分毫。受灾之事应该赶紧通知朝廷,由朝廷从南方运粮赈灾。如果不经朝廷同意就擅自用军粮赈灾,使前方战事受到影响,朝廷追究起来大家都难逃罪责。

有的认为灾情严重,受灾人数众多,靠朝廷从南方运粮来赈灾,远水解不了近渴,灾民起码要饿死一半。而前方缺少了豫州之粮,还有北方各地的粮草可以补给上去,豫州没缴足的那部分粮食,用不了一个月就能从南方调运补齐,对战事不会造成多大影响。而如果不赈灾则影响巨大,万一激起民变,朝廷追究起来那就是死罪。

两派官员们争执了一天一夜也没有结果,直到豫州巡抚眼见事情不能再拖,拍案决定开仓放粮,这才统一了意见。

粮食被及时分派下去,数十万灾民没有一人饿死。要是换在平时出现这样的事情,朝廷定会通报全国表彰豫州的官员们。但这次,朝廷很不满意豫州官员的这种做法,下旨解除了州内所有五品以上官员的职务,还从朝廷派来调查人员挨个儿审理。

何稠、贺长盛等在会上曾提出过开仓赈灾建议的官员们,在初审之后都被关押起来,等待朝廷的判决。他们在牢狱中一等就是半年,似乎朝廷已经忘了此事。直到巡抚在牢房中上吊自杀后,最终审判结果才到。

豫州巡抚因自杀,被免予罪责。其他获罪大小官员,一律剥夺爵位,判流放之罪。何稠、贺长盛均被判十年流放,本来他们应去乌孙州服刑,但中途突然改变了流放地,与一批豫州、并州的犯人一同押送到滨海州开远服刑。

张锐出征回国后,就匆忙返回家乡,并不知道豫州发生的私放军粮之事。猛然听闻,心里感慨万分。在张锐的心目中,同乐虽然性格刚毅,但也不是昏庸之辈,前线也没因缺少军粮吃了败仗,值得把整个豫州的几十名官员罢官流放吗?何况,这是赈灾,数十万人因此得救,也避免了内乱,对于豫州官府的这种功绩,他怎么视而不见呢?

还有太尉,他被豫州百姓称为“杨青天”。他能眼睁睁看着拥戴他、称颂他的百姓被活活饿死?他怎么会在内阁中,认同流放豫州官员这种不近人情的惩罚措施呢?

“难道陛下和太尉也是这个意见?”张锐满脸疑惑地问贺长盛。

贺长盛与何稠对视一眼,回答道:“这事发生时,正值陛下身患重病,一连数月不能理事。太尉嘛,听说从今年起,也是连续患病,经常无法参加内阁会议。这事,他老人家好像也没有表过态。”

张锐明白了,同乐患病是真,他身体一直不好。而太尉早不病,晚不病,偏偏在拉选票的关键时候生病了,这只能解释他是在故意装病。怪不得前次李伯药说,太尉在自己的事情上也没有说话。

平心而论,太尉为。在投票前,尽量少做事、少说话、少表态的做法是明智的。他争取在投票前,不得罪任何人。谁知道被得罪之人,有没有七弯八拐的亲戚、好友是世袭贵族,会不会影响到一两张选票。

内阁一贯由太尉主持,他突然不理事,难怪内阁会因一件事情争执如此之久。张锐也很想知道,失去太尉主持的内阁,现在到底谁说了算。

“那么高丞相是什么意思?”

“高丞相?听说他也一直没有表态,这事反而是虞士基虞大人和李穆李大人争论最激烈,两派各有拥护者,一直相持不下。”

“是虞士基要追究此事?”

贺长盛唏嘘而叹:“不,听说虞大人只是提议罢免了几个主要官员的官职便可,倒是李大人提议要严惩我等。据说,他提议要将关巡抚斩首,剩下都判流放之刑。关巡抚听到这样的传言后,就忿然自杀了。”

何稠喝了一杯酒,叹道:“关巡抚死后,朝廷任命荀彻为豫州巡抚,陈唯覃为布政使,秦啸然为荥阳郡太守。听到这样的结果,实在令我寒心啊!”

张锐也是一阵心寒。李穆是现任邳公家主的亲弟弟,幼年时过继给李家。而何稠提到的荀彻是邳公家主的另一个弟弟,也是李穆的亲弟弟。而陈唯覃、秦啸然都是邳公家的女婿,这样毫无避讳的任用,几乎让整个豫州变成了邳公家的领地。

再有张锐也很意外,被世人公认是奸臣的虞士基会对此事报以同情的态度,而素有公正之名的李穆却要在这事上做文章。看来有忠奸之名,亦非都行忠奸之事,忠奸只是一线只隔,忠臣、奸臣也不是永远不变的。在这件事情上,李穆就是一个大大的奸臣。

而后,他又想到何稠、贺长盛两人突然被改变流放地,肯定与他们在朝中亲人的活动有关。也许此时,安江家里已经收到了这两家人的来信。但我与两家平日


状态提示:第二十九章 豫州来的两个流犯--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