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汉骑军>第一百四十五章 阴谋与阳谋

第一百四十五章阴谋与阳谋

张锐前世攻读的就是历史,对于节度使含义,比姐姐张昕有更深入的了解。“节度使”一词很早就出现了,意为节制调度。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东汉安帝永初二年,梁懂受命主持西方军事,为诸军节度使。

不过,那时的节度使还只是诸军之间的节制调度,地方政务权利还没有下放。真正与历史上唐末节度使相仿的制度,是最近两次突忽战争时期册封的地区统帅。

例如第二次突忽战争时期,先后担任过西部战区统帅的韩擒和刘炯,在权利方面基本上与历史上唐玄宗时期的节度使相同。在划分给西部战区的管辖区内,他们可以随时调动军队,不再需要朝廷下旨意。

而且为了供给方便,他们有权在辖区内就地直接获取钱粮供应。等于把税收直接交给他们征收管理、支配使用了。除了战区将士的俸禄和战略存粮外,战区后勤几乎不需要经过朝廷调配。如此相当于皇帝和朝廷把多个地区军政大权都交到韩擒和刘炯的手上,如果不是高级官员的任免权还没有下放,战区统帅的权利远远超过了三公。

其实,这种赋予军政大权的制度,有利有弊。好处是给予战区统帅最大的权力,可以让他们尽其所能发挥才干,不会因事事需要通报朝廷而耽误战机。

弊端是容易出现势力割据的问题。因为战区统帅掌握军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让他们控制辖区内的民政和财政。有了这两个便利条件,那么一旦选任的战区统帅野心膨胀,就可以扩充军队,从而形成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局面。

所幸,不论是韩擒还是刘炯,都没有割据一方的野心。再有就是他们所处地域是少数民族地区,他们掌握不了西部数州的民心,军队的高级军官们也不会都是他们的心腹之人。所以,当时同乐和朝廷敢于放手给予他们极大的权利,而不用担心失控。

而现在,薛渭、曹臻等人竟然想出分封世袭家族节度使的馊主意,这等于是放手各世袭家族割据一方。这些世袭家族绝不同于韩擒和刘炯,他们世代生活在其领地上,本来就对其领地有着绝对的控制力。其中一些较大的家族,甚至在周边数州内都有比较深远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再赐予他们在册封的管辖地区内的军政大权,几乎就是在鼓励他们割据一方。他们岂不是可以名正言顺的招兵买马,扩张军队,甚至势力范围?

薛渭、曹臻等人为什么会冒出这种疯狂的想法?稍稍冷静的下来的张锐,脑子飞快的转动着,考虑其中的缘由。经过一番思索,在结合之前朝廷对自己的册封,对于事情的真相也略微有了点眉目。

这样做只是为了分化、瓦解北方家族联盟?不战而屈人之兵?似乎薛渭、曹臻等人有这样的打算,但也不完全。朝廷给自己的诏书上,册封自己为北地七州招讨使。也就是说,北地七州内的一切军政事务均归自己管辖。现在朝廷又分封北地各家族为各地区节度使,又把各地的军政大权下放给了各家族。

这里就出现了矛盾,今后北方七州的财政是上缴给自己的安东都护府还是被各地家族提留?如果自己不收七州赋税,都护府以及下属的军团就没有了收入来源。没有财政依靠,都护府还能维持得下去?

假如自己要坚持收取北方七州赋税,那么与分封节度使的各地家族就会不可避免的产生矛盾。矛盾、分歧不断加深,接着就会出现战争。而且北地家族中还有如胡公、武英侯、冠军侯等亲属家族以及与自己关系较好的韩公、英烈侯等家族,自己能与毫不留情的与他们撕破脸皮么?再则,先不说自己打不打得赢各地家族的军队,只要是发生战事,就违背了自己绝不参与内战的初衷。

再假如,利用自己的关系和名义。与各地家族达成协议,自己只收取部分地方赋税,也许可以解决矛盾。但是,自己能退让,不代表各家族也能退让。人的yù_wàng和野心很容易被诱导出来。在条件不具备的时候,每个人都是谦谦君子;而一旦具备了条件,眼前有了巨大的利益诱惑,又有几人能保持平常心?人,大都是趋利避害的,特别是在自己利益遭到侵害的时候,又有几人能无动于衷?

所以,几乎可以肯定,自己在接受上都朝廷诏令的同时,也就站在了北方各大家族的对立面,势必与接受上都朝廷诏书的北方各家族之间产生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道鸿沟会不断的加深、加宽,直到有一天只能以战争来填平。

薛渭、曹臻的如意算盘打得真精啊!他们只需要坐山观虎斗,等着好戏开场呢。而一旦自己与北地各家族开战,无论谁输谁赢,最终获利的都是薛渭、曹臻等人。他们早盼着一死几伤或者几死一伤的结局出现,最后再以朝廷的名义,向获胜者兴师问罪,一举平定“叛乱”。通过借刀杀人的阴谋,就能轻易解决目前北方数州的不稳定局面。

薛渭、曹臻定下的此计,可谓是明谋暗计,歹毒之极。北方联盟本来就是为了自保而产生的,现在上都朝廷不仅不追究他们的罪责,还给了他们自保的条件,也许大多数人明知其中有诈,但也会为之动心。一旦有人率先接旨,那么剩下的人必然也不甘落后,联盟也就随之瓦解了。

联盟解散了,自己还能坚持与南朝作战吗?虽然开始他气得脑子发昏


状态提示:第一百四十五章 阴谋与阳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