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说先帝这时候才十几岁吧,但是,皇帝吃得好,成人早,已经到了想着使用女人的年龄了。
董卓吕布他们却不管,他们以为,皇帝手里没有了权,就算不了什么几把东西。
所以就把好吃好用自己喜欢的东西都留给自己,至于那傀儡献帝嘛,“有口吃的给他,饿不死就行了。”
所以说,这人活在世上,做傀儡的日子实在是不好过,就是皇帝做了傀儡,照样是不好过。
但是,公元195年十六岁的汉献帝被曹操劫持到许昌以后,还得继续过那傀儡的日子。
却说献帝趁乱从长安挪腾到洛阳后,洛阳遍地荒草,瓦砾成堆,几乎没有人烟。也不知道是谁出头组织几个士兵伐木割草支把了几间草房,好歹安置献帝住了下来。
住下来容易,但是住下去难啊。没有一口吃的,能不难吗?
不知道又是谁出的主意,那意思是说,只要天不灭汉,总有出头的日子,现在虽然困难,但是这是黎明前的黑暗,曙光就要升起来,只要坚持,必定会有转机。
现在首要任务是弄吃的,虽然说没有吃没有自有敌人送上前,但是,我们在洛阳没有这样的敌人。
既然一无所有还要坚持下去,就得“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于是宫廷大臣们一直举手通过,同意除去献帝以外,其他所有人,包括公卿大臣都得出去找吃的。
没有粮食可找,就是野菜树皮也得弄回一些来。
史书上说是公卿以下,都离开朝廷四处挖野菜拾柴火,汉末衰败气象,几尽绝境。
只是史书没有记载外出谋食的公卿大臣们是否到山野之间农户讨过饭。
如果从挨饿难以忍受的滋味去考虑,山野之间如果有人出来施舍米粥给挖野菜的朝廷官员们,他们一定会感激涕零的接过来狼吞虎咽下去。
这里介绍了献帝在洛阳去许昌之前的生活,这段生活虽然艰苦异常,但是,这可是献帝登基做皇帝直到禅让心情最舒畅的日子。
因为只有在这段时间内才不是过着傀儡的日子,才是真正的过上了自己说了算的皇帝日子。可惜时间太短。
再说献帝跟曹操到许昌之后,刚开始,曹操对献帝还是很尊重的,经常过来和献帝聊天述说世界大事,有些时候还征求献帝的意见。每次要带兵出征,都事前禀告献帝;出征回来,无论胜败,也都过来向献帝汇报。
比方说刘备投靠曹操时,曹操就将他引荐给献帝,献帝还查过族谱,发现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长自己一辈,于是称刘备为皇叔,刘备这才从此后扬名于世。
其实这段时间,曹操是在观察献帝。
献帝只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曹操已经四十多岁了。
这时候曹操虽然住在许昌,但是八面是敌人,自己羽翼未丰。
他这时候的心里是想的是,只要献帝听话好好当着皇帝,绝对尊崇他。
虽有偶尔有过废了献帝的想法,但是一是估计自己实力不足,二是惧怕朝中大臣和天下豪杰反对,所以只好好好供奉着献帝。
这时候献帝已经结婚,皇后就是伏完的女儿伏皇后,还有几个贵人,董贵人就是大臣董承的女儿。
慢慢的曹操在朝中谋取了大权,在朝廷上下权倾一时,又觉察到献帝这孩子没有什么本事,最起码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于是就渐渐怠慢起来。
有时候带剑上殿,在献帝面前渐渐骄横起来,献帝虽然有所觉察,但是吃着人家的饭,穿着人家的衣,住着人家的屋子,就得忍气吞声的承受着。
曹操冒犯献帝皇威最明显的一次是在许田围猎。
那一次是献帝围猎,曹操带着刘备以及关羽张飞和众大臣跟所参加。
赶出了一头公鹿,献帝连射三箭未中,正好曹操跟随在身边看着献帝射猎,献帝见了,就将雕弓金铋箭递给曹操。
这不过是谦让的意思,雕工金铋箭是皇帝专用的涉猎工具,别人谁敢用?
但是曹操用了,不只是用了,还连发三箭,将猎物射死。
于是三军欢声雷动,误以为是献帝射猎成功。
就在这时候曹操策马越过献帝一个马头,接受百官和将士们的祝贺。
曹操这一举动引起谁的不满且不说,他的动机是趁机冒犯一下献帝的皇威,看看百官的反应。
只见朝廷官员没有一个表示出抵触之意的,曹操就心中有了底了,知道了自己在朝廷的分量了,所以从此后越发对献帝轻视起来,佩剑着履上殿且不说,动辄指责呵斥献帝,渐渐地,献帝见了曹操就如芒在背,自己知道,真正傀儡的日子又开始了。
有一次不知道为什么,又是当着诸多宫女太监的面,曹操厉声斥责献帝;献帝战战兢兢,不能自己。
曹操发泄完毕,愤怒而走。
献帝背后就与董贵妃哭诉自己处境,几经商议,献帝就咬破手指,沾血写诏书密付董承,令他伺机清除曹操。
这就是有名的衣带诏事件。
后来机密泄露,董承一家以及所有参入者全被曹操杀害。
从此后,曹操就对献迪加监督。
等曹操击败袁绍势力后,就把自己的实力中心安排在邺郡,留下汉献帝和部分朝廷官员住在许昌。
曹操又派夏侯惇常年驻守在许昌,负责南方军事防务和政治经济事宜,并吩咐夏侯惇严加监督汉献帝,不使他有任何潜逃别处和谋害曹操的机会。
就这样,直到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