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现在的历史课本上,通常都会强调当年德国的军事科技如何如何领先,却只字不提领先在哪里,反而只是一味地强调盟军的正义性和获取胜利的艰难程度。
实际上,在德军遗留的诸多技术资料中,盟军发现了一架形状奇特的飞机照片,这是一架机翼呈圆形的螺旋桨飞机,不同于德军以往的任何飞机。
在一座废弃的仓库中,盟军找到了它的残骸——它已经被溃败的德军破坏了,这显然是一种用来试验圆形飞行器的操纵性和空气动力学特征的验证机。
圆形飞行器有许多优势,首先是它质心规则,特别适用于垂直起降技术,其次它在雷达波的照射下具有一定的隐身效应。如果能够解决动力和操纵方面的难题,那么这种形状的飞行器将具有极其灵活的机动性,在加装武器后将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空战利器。
纳粹德国对碟形飞行器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20年代,当时有些狂热的纳粹分子试图找到一种强大的能源,用以制造时间机器来和远古的神灵交流。
毫无疑问,这些尝试全属徒劳,但却产生了一项副产品,那就是悬浮动力系统。
此后的许多年中,纳粹德国一直都对这种飞行器进行大量的研究,有人认为他们已经在飞碟的动力系统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945年夏,在盟军欧洲司令部的情报部门流传着一则非同寻常的小道消息。一个被俘的德国飞机工程师在接受审讯时,供出了一则令美国人吃惊的线索:纳粹德国正在位于巴伐利亚的一个秘密基地里研制一种飞行速度极快的火箭飞行器。
众所周知,在二战末期纳粹德国曾经研制成功过me163火箭飞机,并投入实战,用于攻击盟军的轰炸机。与me163不同的是,这种新型火箭飞行器的机翼非常奇特,呈曲线并隐藏在机身内。
从空气动力学角度来说,这种设计具有很多优势:比常规机翼推进力更大,尤其是在低速飞行时,可以节省大量空间以携带更多的炸弹。
其实,美国人比德国人早十几年就掌握了这项设计技术。正是基于这项技术,在二战爆发初期,美国海军也曾进行过圆形机翼飞机的研制与试验。
由于在本时空中,美国未能攻陷德国,因此没有获得关键性的原子弹成品。虽然和英法两国的交流,还是让他们及时的开发出了核武器,但比起华夏联邦来说,终究是有些晚了。
后来,美国的一些防务专家推测,华夏联邦的科学家很可能对德国人的飞碟技术进行了改进,以获得能够实施核攻击的作战平台。
美国不甘其后,随即召集当时世界上顶尖的科学家,其中包括纳粹德国的火箭专家,做着与华夏联邦同样的事情,那就是研制核飞碟。
美国空军研制核飞碟同样也要借助德国人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美国曾经实施过两个研制计划:一个代号“银色臭虫”,研制垂直起降飞行器,一个代号“水闸门”,研制用于发射空空导弹的小型飞碟。
随着后来一些秘密档案的解密,人们才知道,当时美国人还有第三个秘密研制计划:核飞碟计划,目的是能够从距离地球表面500公里的太空对华夏联邦实施密集核突击。 智能工厂1330
核飞碟的正式名称叫双凸形重返式飞行器,也就是l。位于洛杉矶的北美航空局与美国空军签订了合同,负责核飞碟的研制工作。
研制中心设于俄亥俄州代顿的怀特.帕特森空军基地附近,当年德国工程师也在此地进行过火箭与飞碟的设计工作。
核飞碟计划属于高度机密,在公开的预算里没有它的痕迹,研制费用从五角大楼的“灰色预算”中支出。
根据档案显示,核飞碟的设计目标是能搭载4名乘员在距地球表面500公里的高空执行6周的作战任务。
核飞碟直径12米,能承受发射时的8个重力加速度和风力切变。在没有乘员、武器和搭载物时,核飞碟净重7.7吨。
它的弹药舱能携带4枚导弹,但有关将核飞碟送入太空的助推器的类型,古文会目前仍不清楚。美利坚的情报部门也不是白痴和饭桶,他们都对这些秘密保护得相当严实。
但是根据科技协会的科学家们推测,核飞碟很可能安装于多级火箭的顶部,使用类似于“阿波罗”登月计划中使用的助推器。
但是,一些专家提出了另一个颇为可信的方案,即核飞碟很可能由核动力火箭助推器发射升空,因为当时美国空军与原子能委员会正研制一种核动力火箭。
当时,美国的确研制出了核动力火箭,并在内华达州进行过成功的试验。尽管美国政府一再强调有关核动力火箭的档案均已解密,但在美国能源署的数据库中却找不到这些记录。
据说,美国将1956~1975年间整理的有关核动力火箭的档案存放于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1001号楼。另据美国能源署的官员称,这些文件之所以没有解密,是因为它们与现在仍在服役的某个武器系统有关。
核飞碟的太空舱呈楔形,可搭载四名乘员。它将核飞碟的前部隔离为工作区和生活区。核动力火箭助推器安放于核飞碟后部。这种核动力发射系统后来被与各国签订的裁军协定所禁止。
如果不是被禁止,只要按动核飞碟的一颗按钮,就能够摧毁大部分国家的战争力量。
在执行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