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青春校园>大明时代之死人香>第四二章 兴办新学

更新时间:2010-12-12

夏日七月底的晨曦来得特别的早。当天色微明的时候,在崇明最大的平洋沙岛上,从江岸边的防沙固堤工程,到沙岛最中央位置的同盟广场,再到互为犄角之势的高老庄、崇明城,处处飘扬着青天白日的中华同盟旗。在每一面旗帜之下,都是一张张透着蓬勃朝气的面孔。除了旗帜之外,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也是处处横陈。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人才的辅助,高旭想要在这个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残酷时代时创出一番天地,就必须发掘这个时代的英才。而在历史上,缺的不是人才,缺的是发现。这种发现只有经过历史长期的积淀才给世人明悟。

对于时人来说,这个屡教不中的顾炎武,且不说他那特立耿介的性子,这身上没有功名,就没有让人侧目的光环。对于号称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的顾炎武,那些老学究们总是不屑一顾,若要有本事,去中了秀才、举人来看看。

而顾炎武屡试不中之后,“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盛于咸阳之郊”,故退而读书。自27岁起,顾炎武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

顾炎武那以“明道”、“救世”为目的的实学风格,以及他那强烈渴望社会变革的愿望,随着同盟军越来越坚韧的生存力,同盟会越来越浩大的声势,顾炎武越发把希望期托在高旭身上潜规则之皇。

幸好,高旭没有让他失望。

自从江阴起兵以来,高旭就凭着那如火如荼的反抗剃发令运动,拉起了一支高字营人马。在取得小石湾大捷之后,在明伦堂的庆功宴上,为了应酬阎应元女婿陆楷的那种文人喜欢结党建社的虚荣心,高旭趁着酒兴涂鸦出青天白日的中华旗,因为同样推翻满清的宗旨,便把到1911年才终结满清统治的同盟会拿到1645年来。

后世的同盟会除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还有“平均地权,建立民国”的纲领,当然,这纲领显然不适合明末清初的这个历史阶段。高旭把同时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纲领之一。两个同盟会相隔二百六十多年,推翻满清统治的目标是一致的,只不过一个是满清问鼎天下的开始,一个是在满清政权行将就木的结束。

现在顾炎武三十二岁,他那闻名历史的《日知录》还没有问世,那句“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自然没有流传。这个时期满清剃发令初下,正是江南各阶层全民性保发护冠之际,这个汉人天下之兴亡,匹夫者人人有责,倒是实实在在地引在时人的共鸣。

在顾炎武的一而再,再而三的进言下,高旭考虑到古人对“国家”这个概念的局限性,终于接受顾炎武的意见,把同盟会的纲领中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改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嘉定那夜的彻夜长谈,顾炎武就对高旭所提及的新式义务教育极有兴趣。所以,他一到崇明之后,也不管高旭如何诸事缠身,硬是三天二头地摧促高旭在高老庄开展新学教育。

在高旭整编第一镇之际,只得寻思着新式教育改革之路。在他的设想之中,所有的适龄儿童八岁就要入学,分初小、高小两级。八岁入学为初小,学制五年。十三岁为高小,学制三年。教学除了语文之外,还要有以数学,自然,历史,体育,工艺等等。比如数学除了珠算,还要学会阿拉拍数字,甚至还有徐光启翻译过来的《几何原本》。自然则以方以智的《物理小识》、徐光启的《天工开物》为主。

新学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以实学为主,废除禁锢思想的八股文,教育自然科学。高旭知道,大科学家牛顿正是诞生在十七世纪中叶。而十七世纪,正是东西方科学落差的开始。如果有适合的土壤,在东方,未必不能诞生像牛顿这般伟大的科学家。

如果没有,高旭就去培育,去引导。

高旭还打算提倡白话文教育,说实在,满篇的之乎也者,实在是让人头晕。中国古代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之外,《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都成作于明朝。而这些著作都是以白话文所写。

文字的通俗性易于推广学习,对于白话文,顾炎武不是迂腐之人,自然也是支持。

除了推广白话文,高旭还推广现代规范的标点符号,这样可以大量减少因断句错误而产生的歧义。

在教授新学的同时,从小就向学生灌输反抗满清的民族思想。像后世一样,早上的升期仪式,培养学生对中华旗所代表的汉民族的忠诚与奉献精神。十年之后,他们将成为同盟会与同盟军中驱逐鞑虏的最坚定的力量。

至于生源,在高老庄内,高氏收养的来自江阴、常熟、嘉定各地的孤儿已达数百人,其中大都是同盟军中英烈的后代。这些孤儿个个身负血仇,是未来反清力量中最纯粹的种子。除了这些孤儿之外,再加上高老庄内庄民的学童,总共将近三百多八岁到十三岁左右的适龄儿童将是高旭暂行新式教育的第一批学生。

对于学校的名称,为了区别于古代的私塾,高旭最后决定暂时以“同盟公塾”为名。

由于生源大都来自高老庄内,高旭便把


状态提示:第四二章 兴办新学--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