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血路妖刀>第十七节 河殇

(一)

的确是天大的事情,现在是1938年的3月中旬,也就是不到3个月之后,1938年的6月9日,花园口决堤,黄河大水夺淮!89万百姓淹死,1200万人受灾的那场人间惨剧!在历史上,皖北、豫东,44个县,那都是“黄泛区”!我怎么把这么重要的事情给疏忽了!

阜阳辖区内的颍上、阜南、临泉三县,那一直都是淮河的行洪区,每当淮河水患之时,为了保证下游的两淮煤矿以及蚌埠等大城市,都是在这个区域决堤放水,把天地给淹掉,后世1991年安徽的那场特大洪水,就是这个原因。

怪不得李宗仁和白崇禧大吃一惊,因为我选择的这个地点恰好就在黄河与淮河之间,而且就是在黄河夺淮的核心区域!

幸亏是穿越过来,知道这个事情的发生,可是接下来我该怎么办,是坐视这个悲剧的发生,还是拼尽全力,阻止这场悲剧?

(二)

再接下来,吴克仁和廖磊就开始探讨皖北基地与大别山**游击区的配合,如果日军从平汉铁路进犯,这里就是打击日军后勤最好的区域。

李宗仁和白崇禧都没有再接着说下去,毕竟爆破黄河以水为兵,到现在为止,依然是**的最高机密。

历史上,1938年5月**撤离徐州。徐州的失去,使得日军进攻武汉的时候平汉线和沿江进攻两条路线都没有了后顾之忧。

随后蒋介石命令中央军12个师在兰封区域围歼日军一个冒进的师团,居然12个师被日军的土肥原一个师团击溃,引发蒋介石震怒,第一次下手砍掉了自己的嫡系的脑袋,这就是历史上的兰封会战。

在开封失陷之后,**无力阻挡日军进攻武汉的脚步,只得以水代兵,爆炸花园口!

如果说是要用滔滔的黄河水作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来对付日军,但是那场大水连带淹死和饿死,总共才造成了日军很少的伤亡,但是由此引发的89万中国老百姓丧命,1200万人受灾,以及持续7年以上的黄水之患,真是得不偿失的举动。

如果要说花园口的决堤是战略目的,是为了争取时间部署防御保卫大武汉,可是四个月之后武汉就失陷了,所以说黄水为兵在战略上也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可以说是一次战略上的大失败!

不过客观地说,这并不能完全说成是蒋介石的罪恶,因为他不可能预见到,花园口决堤根本就没有能够阻止甚至延缓武汉失陷的命运。在当时这也是蒋介石“焦土抗战”,也是中国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顽强的意志的体现。

但是这种“意志”,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伤痛太为惨烈!及时所有穿越的人对这个事情视而不见,彭小文不愿意这么干!

如果不管不问花园口事件,继续按照以前的设想,参与每一次正面战役,尽可能多地杀伤日军,徐州会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三场大战中至少歼灭日军3000到5000人,那么彭小文和他的第112师就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纵然八年抗战杀敌无算又如何,89万老百姓,1200万灾民,390万无家可归的生命,难道能够坐视不管?一个英雄的名头,与千百万中国人的生命之间,孰轻孰重?

唉,穿越过来如果可以对这些孰视无睹真好,偏偏彭小文想的这么多,这些惨痛的事情,又岂是一个人能够承担?

要管,可是怎么管啊!

(三)

彭小文不禁苦笑,金山卫、柘林海塘、沙河集水库,三次“以水代兵”全都是我干出来的,但是这次我却要阻止。

金山卫爆破河堤和柘林海塘爆破,那是为了延缓日军的进攻速度,为**撤离上海避免大溃退而为,虽然当时也淹死了近百名中国人,但是却拯救了七十万**!

就是在“强行拆迁”的时候,编造“汉奸”的罪名杀了几个大户,最终驱散和挽救了数万百姓的生命!

杀少数人是为了救多数人!杀日本人是为了救中国人!杀坏人是为了救好人!军队是国家机器,但是并不是国家的杀人机器,杀人是一种手段,但是拯救却是根本的目的!

沙河集水库爆破,冲垮和瘫痪日军后勤铁路线,使得日军七天内不得不采取守势,而七天后高敬亭已经回到了全椒,新四军开始对日军的辎重线进行伏击,这次爆破至少挽救了几万**的生命。

花园口?历史上的花园口,虽然造成了日军 0人左右的伤亡,迟滞了日本进攻武汉的脚步,但是淹死和饿死的中国人,那可是有89万之多,而且还有黄泛区受灾的1200万民众!

想一想,在台湾1980年以前,那是绝对不允许提花园口事件的,由此可见此事的伤害之深!

再回头想,自己在金山卫两次决堤,错了吗?不,没有错,必要的时候,是需要牺牲的,但是要有底线,有原则,杀日本人,救中国人!杀少数人,救多数人!

以上千万民众的生命,去做一件不见得有结果的事情,这个事情上,的确是无法理解蒋介石到底是怎么想的。

彭小文暗想,我阻止了金山卫登陆,从而避免了上海的那场大溃退的发生,虽然我还是失去了我的上海;然后我又竭尽全力把南京沦陷的日子向后拖延,使得更多的物资能够转移,使得更多的老百姓和伤兵撤离南京,虽然我还是没有能保住南京,而且我也知道了一个事实,不管有没有大屠杀,南京沦陷那种国破家亡的感觉都是撕心裂肺的沉重!

那好吧,下一个目标


状态提示:第十七节 河殇--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