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血路妖刀>第六节 艰苦条件
是正常,万家岭大捷这个106师团实际上坚守了13天,从1938年的9月28号一直坚守到10月10号,第74军的两个师打的最惨烈的是张古山一个战场,那只是其中一仗而已,金山寺、大金山、扁担山、城门山、背溪街等大大小悬20处战场,大小战斗打了不下300场,那也是在山穷水韭立无援的情况下!

万家岭大捷中有一场麒麟峰阻击战,打的是日军27师团的援兵,执行阻击的是18军60师、新编13师以及现在打找桥之战的第32军142师,三个师打日军两个联队,歼灭日军2500人,而142师的四个团长两死两伤。

说第106师团是菜贩师团,坦白说那一大半是宣传!因为中国军队更菜,菜得都不忍心看!打万家岭的真的只有第74军吗?答案是否定的!当时参战部队有第4军第90师、第91师和第102师、32军141师和142师、66军第159师、18军60师、新编13师、第187师、预6师

实际上配合第74军第51师、第58师打这个“菜贩师团”的,是国军13个师的兵力。咱们可以想一想,国军的战斗力又多么的弱y如说当时围在万家岭的是太原会战时期的第5师团,一个师团击溃国军20个师的那一幕很可能会再次上演!

不过那一幕已经永远不可能上演了,抗战前两年是双方战斗最激烈最频繁的两年,日军伤亡达到了30万之多!

30万,就是15个师团!要知道日军的常备师团也就是20个,现在日军扩编成了85个师团,可想而知单师团的战斗力下降了多少!

1937年的时候,日军每个旅团下辖四个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全都是四四制编配,到了1938年下半年,就已经改成了三三制,有的只下辖两个联队,85个师团不假,但是单师团的战斗力比1937年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和南京保卫战的时候,下滑了一倍都不止!

但是就是这样的下滑,这样的“弱旅”,却险些崩掉国军的牙!

(四)

彭小文看着地图,然后拿过望远镜仔细观察了一下,把望远镜递给萧腾,问道:“萧腾,看一下咱们现在还占据的那个对面的高地。”

萧腾接过看了看,明白了彭小文什么意思,他说道:“山头与山头的直线距离超过 米,这次咱们特战排带了三个双人狙击小组,如果一起派过去的话,有六支咱们宋总工改装过的狙击步枪可以够的着!”

彭小文道:“那好,派两个小组上去,对鬼子的山头实施狙击压制!”

马团长没有说话,彭小文有个“神枪队”他是知道的,但是他想象不出居然能有如此传神的枪法。象现在马团长的这支部队,李仰文这样100米左右能够十发中七的已经算是天才了,一大半的老兵都打不这么准,那些新兵蛋子基本上也就是指望他们乱枪打鸟,蒙对了算他们走运!

就拿日军来讲,1937年和1938年头两年的时候,日军几乎个个都是神枪手,200米的射击非常精准,两年的仗打下来,日军军队扩编了,但是士兵的战斗素质也下降了,使用三八大盖在200米左右能够准确命中目标的已经是老兵,400米距离上能够精确命中的,那是出类拔萃的神枪手!

双方的老兵数量都在下降,但是训练水平完全不同,日军再是新兵也是从杏受了军事体育系统训练的,但是看看国军的后备队伍,昨天还是贩夫走卒还是工匠农人,培训一段时间能把枪打响能把手榴弹扔出去,这就要拉到战场上去。

由此可以想象战争打到持久战的时候,对于双方的综合实力都是一个考验,而中国在经济实力、工业水平、教育程度等等所有方面都落后于日本,但是中国却有日本无法逾越的优势,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地大物博拖的起日军无法实现完全控制,人口众多死的起,日军有先进的工业体系先进的装备和训练,中国就只有靠人命来堆!

彭小文对狙击小组的装备一直非常重视,自从宋应星来到部队之后,基本上每个月都能帮彭小文调校和改装一两条狙击步枪,后来有了军工体系之后,加上彭小文去过美国和苏联,每次大规模军火进来的时候,顺便带几支狙击步枪以及各种狙击部队相关的瞄准、观察、伪装是彭小文一定会做的事情。

狙击小组现在用的是7.62口径的莫辛纳干带瞄准镜狙击步枪,在苏联的时候朱可夫送给了彭小文10支,回来经过宋应星的改装过之后装备部队,这次带来的三个狙击小组全部携带的是这种武器。

射程能够达到1000米,但是目前狙击小组中虽然还没有人能够超过萧腾和彭小文,但是装备好对应他们水平提高快, 米左右的距离精确压制,六支步枪配合还是不成问题的。

此次出战。每名战士的携弹量是100发,不可能许子都杵在那里当靶子给你打,但是这两个中队的许子经过了多次拉锯争夺,剩下的估计有一百四五十,对国军冲锋威胁最大的是一挺重机枪和两挺轻机枪,三名战士可以实施压制,另外一人自由狙击,日军现在既没有能打 米以上的射手,也没有射程在 米以上的武器。

彭小文命令道:“萧腾,让另外的那个小组,也都换上吉利服潜到后山去,扼制醉子的后勤线,我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迫击炮的声音了,估计是山上的鬼子没有炮弹了,不能让他们得到补给!”

萧腾回答道:“是!”

吉利服,是什么新鲜玩意,马团长没见过,他也没听说过。


状态提示:第六节 艰苦条件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