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血路妖刀>第二十一节 震撼战果
榴弹打光之后撤退,彭钢指挥的伏击部队9具掷弹筒各打6发,留2发防备万一需要突围的时候用,彭钢以及几个班长最后一批撤离。

在设计撤退渡河的时候有三种方案,除了索渡之外,还有舟船和武装泅渡,舟船很容易被日军发现,而武装泅渡速度快(现代特种兵的80米往返武装泅渡的优秀成绩是在3分10秒之内),如果要求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这些士兵,最多5分钟也就够了,但是有个最关键的问题,枪打的准、会用掷弹筒、会埋地雷、会挖陷阱、会修工事、体力好跑的快还要让他在5分钟之内完成武装泅渡,拜托,这是训练水平和战术素养基础都一般再一般的**,不是后代的特种兵!这次挑选出来的90名老兵枪法、体力、刺杀、投弹都已经是一流的了,但是将近有三十多人不熟悉水性!因此采取索渡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小股部队渗透作战,打击敌人软肋,而且是提前选择好退路和准备好工具,每一步袭击每一个步骤都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包括王尚彪排撤退时候点燃的火堆,都是计划的一部分,把一个小股部队的计划做到如此精细的地步,这种战术在67军的将校眼里看起来复杂的简直不可思议,就连彭钢和王尚彪最初看到这个计划,以及还要专门为此准备沙盘,并且要组织老兵们进行三次索降训练,都严重的不以为然,搞的彭小文大为光火,命令一个排担任假想敌,真枪实弹,25分钟之后赶到,而参训的士兵却只发枪不发子弹,还要用砖头增加重量与实际负重类似,彭小文命令假想敌部队,如果15分钟赶到时候发现仍然有士兵未能完全撤退,一律格杀勿论!

海豹突击队的渗透作战和索渡渡河战术,在屁股后面有一群“假想敌”的严重压力下,一下子就演练成功,他娘的,那个彭屠夫,他可是真敢杀人!

如此的渗透袭击,高达0:500的战损比例,那是越战期间美军特种部队干的事情,现在拿到这里来用,当后来了解到真实杀伤之后,吴军长以及各个师捶扁了,他妈拉个巴子的太过瘾了,太过瘾了,这个彭小文真他妈拉个巴子的是个鬼才!要是有一个营这样的部队按照彭小文的办法训练三个月,那小鬼子多少也不够这帮兔崽子杀的!过瘾!过瘾!

(二)

为他们的麻痹大意付出了沉重代价,日军工兵部队损失惨重,工兵联队长山崎左治不得不请求战斗兵抽调一批人员帮助进行工作,专业负责给水服务的工兵死伤已经超过三分之二,而且煮水的铁锅和放置在附近的水桶、消毒药品等几乎被全部炸毁,日军只好暂时用简易办法,但是就连简单的煮开灌装都已经无法供应,实在不行,那就只能直接喝那些简单沉淀一下的河水。

遭遇突然袭击之后,日军构筑浮桥的速度受到了严重影响,由于战斗兵没有经过专业的工兵技能训练,操作施工速度肯定要慢很多,结果比原计划推迟了将近三个小时,一直到下半夜的三点左右才把第一道河流上的三座浮桥构建完毕。

大部队迅速过桥,日军指挥官为了防止再次遭到类似的袭击,命令三个中队分别从左、中、右三路武装泅渡,然后占据和推进警戒,先把这个工作完成再进行浮桥构筑,工兵现在不能再死了!

也行,那就他娘的让你们的战斗兵去死!

在这个位置上,彭小文为鬼子设计的,那可是一道大餐!

日军左右两翼的泅渡部队先行下水,沿着炸断的公路桥两侧,左右与断桥各间隔300米,这种部署就是为了避免同时遭受打击,90多米的宽度日军的速度快的士兵3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即使遭遇阻击也要奋勇向前,只要登上了对面,那就再也不能让这一股可恶的部队逃窜!

日军先向对岸的防洪堤坝后面打了一阵迫击炮,在炮火向纵深进行射击的同时日军进行泅渡,两侧是高2到3米的防洪堤坝,从左右300米通往断桥口的距离那是最危险的,但是相比较攀爬小城墙一样的防洪堤坝,已经够安全的了!

彭小文这一个地段提前准备的防御可谓怪异,人员全部集中在防洪堤坝后面,那里已经提前挖了一个1米多深的战壕,除非日军的炮弹从防洪堤坝的内墙垂直掉到战壕里,否则不可能对战壕里的战士造成损伤!而且日军的迫击炮的抛物线弹道要绕开两道防洪堤坝,实际上防洪堤坝后面20米之内都是炮火杀伤和直射火力的死角。

那是当然,渗透作战,打的就是偷袭、突袭,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天时地利,战场上人员数量只是基础数字,装备、火力、天时、地利,一切一切都是战力倍增器!

观察哨报告日军开始下水了,各战斗小组立刻钻出战壕,防洪堤坝内侧坡面上已经提前凿出了踏脚的地方,而且靠近顶端半米的地方还修了一个小平台?那是干什么的?

步枪兵把步枪放置在战壕里,60多名战士们每人提着一个篮子踩着踏脚就爬上防洪堤坝,也不露头,就刷刷地用力将篮子里的东西甩进河水里!

对面堤坝上担任火力掩护的日军模模糊糊看到一个个的东西划着弧线飞进了河水里,却也没有爆炸,奇怪,这是神马的干活?打一枪试试!

呵呵,鸡尾酒滴干活!莫洛托夫鸡尾酒!每个人的篮子里有六个燃烧瓶,还有十颗手榴弹,每个燃烧瓶装汽油一斤,瓶子被打碎或者炸碎之后,再被高温点燃,360多斤汽油就在河面


状态提示:第二十一节 震撼战果--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