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指挥官可没傻到放着战力强大的中程空空导弹不用,反而让活塞式舰载战斗机去与美军舰载战斗机进行近距离厮杀。
几乎在第一/波/中程空空导弹被发射出去的第一时间,被调派出来的fzd-9(九)战斗机马上将速度加到了最大,机腹下挂在的副油箱也在第一时间被抛弃了。
几十公里的距离,在数百公里的速度面前,也仅仅是那么几分钟的事情。
中美两国的活塞式舰载战斗机开始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捉对厮杀。
早在西联时期,西联军空军就已经意识到空战中战斗机相互配合作战的好处,后来也为此投入了巨大精力来研究。最终形成了具有西联特色的空战格斗理论。
后来西联拥有了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这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相比以前的那些活塞式战斗机只能说是/性/能提升有限。在交战中,一个弄不好可能还会阴沟里翻船。
后来西联(中国)有了第二代、第三代喷气式战斗机,这两代喷气式战斗机相比于第一代只能说是有了质的提升(关键在于能够使用各种导弹),迫使原有的空战格斗理论不得不进行了更新。但这两代喷气式战斗机在近距离格斗中还是有阴沟里翻船的可能/性。因此,这两代喷气式战斗机的近距离格斗还是十分强调各机之间的相互配合的。
这不,中国的fzd-9(九)战斗机两两配合朝着美军舰载战斗机杀去。
看到中国舰载战斗机杀过来了,正打算来个开门红的美军飞行员也立刻驾机迎了上去。
还在西联时期,西联就研制出了战斗机使用的远距离精确瞄准装置,用以增加战斗机在远距离上对敌方大型飞机的打击能力。
还别说,实战演练的结果证明了该装置的/性/能,后来更是大规模列装部队。
看到该装置在远距离打击上这么有效,有些飞行员大胆地将其运用到打击敌方战斗机上。后来的实践表明,该装置在远距离打击敌方战斗机方面确实不怎么理想,能否命中敌机那真的是靠运气。
因此,绝大多数的活塞式战斗机飞行员还是一如既往地采取近距离格斗击落敌机的方法。
当然了,也有不排除有些飞行员运气好,远远地就打出炮弹将敌机击伤甚至是击落。
这次只能算是前出的美军战斗机倒霉,被调派的一些飞行员都是胆大的主,远远地就开火了。
偏偏有人运气好,还真的击伤、击落了美机。
“有幸”看到这一幕的美军飞行员心里顿时凉了半截,“,有没有搞错,隔着两千米的距离都能打到。中国人的战斗机已经恐怖到如此地步了吗?情报部门到底是干什么吃的?难道都将精力花到女人肚皮上了吗?”
很快双方进入近距离格斗状态,美国也时刻关注着战争,也从英法等国的口中知道两机相互掩护的战术要比单打独斗好,也很快就将两机相互掩护的战术确定为战斗机飞行员的必修课。
这群前出的美军战斗机飞行员至少有四分之一都是有过实战经验的,他们看到中国战斗机接近了,立刻通知各机最好近距离格斗的准备。
双方对向接近,都对着敌机开火,哪怕不能击中敌机也要迫使敌机转向。
相互转向后的双方这时候就是技术大比拼的时候了,看看谁能够击落对方或者摆脱对方。
“开松,我咬住了一架敌机,帮帮忙。”唐实敬在无线电里说道。
“没问题。”宁开松驾机很快飞到唐实敬座机之后,为唐实敬保驾护航。
“f/u/c/k。这该死的中国飞机怎么就甩不掉?”被唐实敬死死咬住的美军战斗机飞行员使出了浑身解数,想要摆脱唐实敬的锁定。“约翰,你怎么样?”
“麦克,我也被咬住了,我们遇到的肯定是中国的王牌飞行员。”
麦克与约翰两人遇到的宁开松和唐实敬两人虽然算不上是中国的王牌飞行员,但也相差不远了,只是实际击落数没有达到中国空军王牌飞行员的标准而已。
王牌飞行员一次来源于一战,一般指击落五架敌机的飞行员。而西联(中国)空军王牌飞行员的标准则为至少击落十架敌机。
在具体的击落计算上将单独击落与合作击落共同计算,也即是单独击落为击落敌机一架,共同击落为一处于参与共同击落敌机的友机数量。
打个比方。
如果是两架友机共同击落一架敌机,则是一除以二。
如果是三架友机共同击落一架敌机,则是一除以三。
有时候会出现六架友机相互合作一起击落八架敌机的情况发生,则是六除以八。
而且每次击落都将会被详细核实。
除了用机头的摄像器(针对活塞式战斗机)或者黑匣子证明外(针对喷气式战斗机),还要有至少两名飞行员的认证。
当然了,要是在落单状况下击落敌机,那就只能靠摄像器和黑匣子来确认了。
这么严格的确认是为了防止因错误计算敌机的击落数,为日后的作战提供错误的参考。
宁开松和唐实敬两人不是王牌,两人也不是什么出名的任务,但是他们麾下走出去了一个不得了的人物——因击毙日本联合舰队总司令丰田副武而被授予西联飞行员最高奖章——金雕勋章的霍洪就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