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青春校园>盛世皇商>第七百二十九章 返回京城(二)
年多了,国丧期间不许娱乐的禁令已经开解,福晋就成立了瑞王府演出队,在天桥一带买下了一个小剧场,专门演出舞、舞的曲子是福晋谱写的,戏剧的唱段、评书和相声都是福晋从云儿买回来的书光碟上学的。经过改动,适合大清的社会环境,又没有逆龙鳞的,把个京师文艺舞台搞得很红火。

先前的章节里提过一位李嬷嬷和一位宫嬷嬷,曾经是戏班子里的,被留在宫里,来到府上参加过才艺表演,福晋还有印象。福晋也曾托付苏茉尔给打听一下这两个人的人品,带回来的反馈还算不错,比库嬷嬷和萨嬷嬷的人缘好多了。于是福晋决定重用这两个人,除了唱昆曲,还要唱京韵大鼓和其他的剧目。俩人一听乐坏了。因为福晋说了,演唱一次就给整个演出收入的一成。她俩才不在乎人家说的唱戏是下九流。反正都奔五十岁了,管它哪一流?赚钱就行。那些登徒子对四十多岁的老女人肯定是不会骚扰。

于是让她俩带了三个徒弟,组成一个京韵大鼓小组,起名为“五朵金花”。李嬷嬷、宫嬷嬷的才华得以施展。单身女人和太监有什么区别?老了没人养,只能趁现在还能动弹多攒几个钱,老了不能动的时候用。

云儿经常抽时间教导五朵金花在京韵大鼓之外唱京剧、评剧、昆曲、越剧、黄梅戏和豫剧。云儿是来自开封豫剧的家乡,豫剧也叫河南梆子。唱词、道白都是用的北方话,很好懂。京城人士都能接受。

京剧被誉为国剧,它的前身是徽剧。清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相继进京演出,轰动京师。后又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演变为京剧。

云儿带回来的京剧已经是非常成熟、完美的一个剧种了。给王爷福晋唱过几段比较著名的唱段,他们都说好极了,被福晋列为以后的赚钱项目。昆曲是比较传统的剧目了。声调华美婉转悠长。许多昆曲剧目都是歌颂纯美浪漫、经典奇幻的古代爱情故事,表演手法唯美含蓄、儒雅fēng_liú。大户人家在各种喜庆宴会之后都要请戏班子唱昆曲。

云儿喜欢昆曲的婉约、古朴,悠扬婉转的唱腔和行云流水的身段。

越剧是光绪三十年才登上舞台的。在唱腔上吸取了绍剧和余姚清腔武林调的音乐成分,唱腔纯朴委婉,情真意切,表演端庄沉静或潇洒儒雅。

初期的黄梅戏基本上是农村劳动者的一种自唱自乐的文艺形式,后来逐渐职业化,从草台班登上城市的舞台。由民间小戏成为地方大戏。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表演细腻动人。

这几个剧种都是云儿在异域的时候接触到的,很喜欢。会识谱了,就把小丽给买来的各种黄梅戏的光碟让福晋学习,再经过福晋的润色、加工,搬上京城舞台。

这个时候的清朝娱乐项目哪里有黄梅戏、越剧、京剧的?福晋对音律上的事实在是无师自通。一边学习一边留意府上的姑娘嬷嬷里有没有这样的人才。库嬷嬷被发现,冯月儿也被发现,还有几个从宫里来的嗓子好的宫女就都成了“锦绣歌舞团”的成员了。

几年的摸索与实践,云儿的画更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她的画以牡丹为主,兼涉百花。每一幅画都是那么栩栩如生让人感动。云儿不光画花卉,也画人物了,但是她笔下的人物都是麻姑、观音、飞天仙女这样的女神,庄严肃穆、圣洁高尚,让人一看就肃然起敬。

与云儿同步画画的还有先生的写意山水,大气磅礴、浑然天成;煊王爷的奔马、猛虎到了让人感觉马嘶虎啸的炉火纯青地步。还有雪儿的鱼类,画的空灵逼真,没有水的画纸上金鱼也在游动,虾须在微颤;蕊儿是仕女是工笔画,细腻逼真,人物造型美丽端庄呼之欲出。

云儿的另外两个小弟子敏琪格格和洪焙世子也加入了绘画的行列。

“贝贝你告诉额娘你画的什么?”云儿一时没看明白儿子画的是什么,“你来告诉额娘好吗?”

贝贝的小脸呈欲哭状:“额娘,这是贝贝画的点心。”

“啊?是吗?”云儿对孩子很有耐性,见儿子的画不被人看好要哭的样子赶紧说,“额娘仔细看看,贝贝画的真是点心!很好看!”

贝贝笑了:“额娘,贝贝画的是火炬形点心。”

“贝贝的点心真的很好看,做出来也一定好吃。”

“明天贝贝就给额娘烤几块尝尝。”

“什么什么?你烤几块点心?你才多点大?就会烤点心了?”

煊儿就说了:“额娘,弟弟烤的点心很好吃呢。”

“我的天,这么点的小孩子居然会烤点心了。”

深知历史动向的王爷知道,鳌拜要登台表演了,大清国的灾难就要开始了。二百多年以后,现在这段历史就是铸就的了,谁也没有改变历史的能力,只能静观其变。在发生变化之前尽可能把即将产生的损失降到最低。

于是大量的布匹从东直门楚镖师的住处运往运河沿线,苏州宅院里的布匹终于给倒空了。应该搬进这些宅院的人都陆续搬了进来,感觉是府上比先前热闹了许多。

康熙三年冬天,发生了一场大面积的雪灾,不但包括了京津地区,还囊括了直隶、奉天一带。因为瑞王府在这之前的两年里就有所准备。因为有太后大酒楼这么个大商家,王爷的手下


状态提示:第七百二十九章 返回京城(二)--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