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超级兵工帝国>第一百四十八章 畅谈中德关系

菲利普就这样充当起双方的翻译来,对于菲利普精通汉语,希特勒也表现出极大的震惊,他瞪大了那双湖蓝色的眼睛看着菲利普道:“哦,我的上帝,菲利普先生没想到你还精通汉语,我自负精通六国语言,但是却对中国的汉语一窍不通,看来以后我还得加强汉语方面的学习才是,中国是一个大国,对我们德国来说很重要,所以对中国的研究也必须要加强。”

菲利普点了点头道:“希特勒先生说得不错,中国会是德国很好的朋友,我还准备把飞机制造的业务拓展到中国去,跟中国政府合作开办一家飞机制造厂,组装我们龙魂兵工联合体设计的飞机,那里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不但在武器产品方面如此,在其他工业产品方面也是,要知道中国可是有着四亿多人口,比德国多出六倍,那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任何一个精明的商人或是政治家都不会忽略。”

希特勒眉飞色舞地道:“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菲利普你是要跟这位代玉龙将军和白婉柔小姐商谈合作的事情吧?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尝试,将来我想要鼓励更多的德国企业到中国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所以代玉龙将军和白婉柔小姐这两个中国朋友,我是交定了,不知道两位中国朋友有没有兴趣和我们德国进行合作呢?”

希特勒虽然还没有坐上那个位置,就已经开始为德国的未来操心了,真不愧是德国未来伟大的元首呢。

当代玉龙和白婉柔从菲利普的转译下听说希特勒想要他们交朋友,并且愿意与中国政府进行合作时,都有些诧异,刚刚菲利普的介绍中只是说这位希特勒先生是一党魁首,可没有说他能够代表德国政府啊?当然,如果真能够与德国政府建立更深入的合作关系,他们也非常乐意啊,这要是回到国内,还不得是大功一件啊?

要知道现在正是民国21年,林森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任行政院长,蒋介石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是当时中国唯一合法政权。1932年对于民国来说,正值内忧外患之时。1932年1月东北在日本的铁蹄下全部沦陷。1月12日,日军又在青岛登陆。1月28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一.二八”抗战爆发。1月30日,国民政府被迫迁都洛阳。3月9日,日本的扶持伪“满洲国”在长春成立,对东北实行殖民统治。随后日本开始向东北武装移民。移民按军队形式编组,发给武器,实行边耕边战。

在此情势之下,加之西方经济也正处大萧条之际,原本满目疮痍的中国经济更是萎靡不振,金融和工商业动荡,大量白银外泄、原材料价格跌落、消费市场一片低迷。工人大罢工不断。农村哀鸿遍野。民国原本计划投资于经济项目的款项被大量地挪用于军事目标。国民政府被迫从整理内债入手,以避免财政危机的发生。

在这样的形势下,国民政府急需获得国际上的强有力支持,特别是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支持,如果能够同德国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甚至将德国的一些军事工业技术引进到中国,就能够起到强大中国军力的作用,也能够在将来继续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中获得优势。

况且,中国和德国的境遇何其相似,两个国家都受到列强的欺压,不同的是德国毕竟有着深厚的经济基础,而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国家,在工业和科技方面大大落后于世界,如果能和德国深入合作,甚至有可能带动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这样的事情,代玉龙和白婉柔当然不会拒绝,只是他们还不清楚这位希特勒先生到底有多大能量,能够代表德国政府说话?

菲利普连忙解释道:“希特勒先生的那粹党现在是德国议会中最大的党派,自然有着很大的话语权,最重要的是希特勒先生马上就要成为德国的领导人之一,不过你们可不要把这消息说出去,也不要跟任何人提起,明白吗?”

代玉龙和白婉柔虽然不知道菲利普为什么要这样要求,但是他们也都非常信任菲利普,所以便点头同意了。

代玉龙的大嗓门又响起来了:“希特勒先生,既然您是菲利普先生的朋友,那就是我们的朋友了,对于德国我们一向是非常敬重的,而且我们两国在以前也有过良好的合作关系。早在1896年贵国就继英国之后成为第二大对华贸易国。我国政府也一直将德国视作来帮助中国进行现代化发展的伙伴。贵国对我们中国的援助不仅限于军事方面,也扩大到工业和技术交流领域。比如19世纪80年代晚期,克虏伯公司作为中国的合同商,负责修筑旅顺港附近的一系列防御工事。尽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德关系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特别是贸易方面。1926年我国工业部长朱家骅邀请贵国的马克斯·鲍尔来华评估投资可能性,次年鲍尔抵达广州并被任命为我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先生的顾问。贵国对中国没有政治上的兴趣,双方的政府不会有正面冲突,同时我们的蒋委员长也认为贵国历史有许多地方值得中国仿效,并一直致力于搞好两国关系。所以,我们非常赞同希特勒先生的看法。”

希特勒听到代玉龙的话以后,显得更加高兴,大声道:“对,对,对!你们的蒋委员长很重视与我们德国的关系,经常派人到我国考察、学习,进口大量我国的武器和特工器材,而且聘请我国军事专家当顾问。两国关系可谓非常友好,我与你们中国驻德国公使刘文岛先生还


状态提示:第一百四十八章 畅谈中德关系--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