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玄幻奇幻>鬼校迷局>第一千三百零七章 大浪淘沙,谁存谁亡?

紫阳的叙述之中,只提到了十二家传承,那剩下的一家,就是有始皇血脉的秦家了,不过,从他这将秦家单独撇开来看,秦家的情况,与其他家族是不太一样的。

果然,紫阳说到这里,顿了一下,顺便扫了我一眼,又继续说道:“除了我们这十二个家族,还有一个家族,与我们十二家略有些不同,那就是拥有千古一帝始皇血脉的秦家。然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拥有始皇血脉的秦家,坐拥最丰富的经文典藏,其本身却受天道制约,无法与其余十二家一样,在术法方面有所突破。”

我听的暗暗点头,紫阳师叔的这番话,也和之前秦梦空的一番表述,相互印证。

紫阳师叔接下来的讲述,逐渐将藏在暗处的历史画卷,缓缓铺开。

据说,最初的十二个家族的先祖,是跟随徐福出海的三千童男童女中的佼佼者,而徐福又受命于始皇帝,由此可以说徐福和同行的童男童女,都是为秦氏王朝服务的。

然而,随着始皇帝的驾崩,秦氏王朝仅仅传了两代,就很快坍塌毁灭。而精研先贤奥义的十二家先祖,体悟大道,思想早就挣脱之前为秦氏王朝卖命的束缚,在秦氏王朝毁灭之后,没有选择愚忠,去帮助同行的秦氏血脉分支,恢复秦朝大统,而是选择了坚守心中道义,并逐渐发展为守卫中原大地的古老世家门派。

虽然说,秦始皇让徐福将经文奥义传与众人的初衷,并不是那么光明正大,无可指摘,但十二家的先祖,到底没有忘恩负义,他们在放弃愚忠的同时,合力帮助同归的秦氏旁支,建立了秦氏一族,让始皇血脉得以顺利延续下去,与其余十二个家族并立。

这徐福虽然算不上十三家先祖的师父,但到底是对他们有传义之恩,所以勉强都算是出自其门下,这就是徐福门下十三家的由来!

有道是,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随着十三家不断的传承,各家存世的理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有选择隐于山野之间的,比如庞家、张家几个家族;有匿于市井之中的,比如周家、沈家等几个家族;也有处身朝堂之上的,比如孟家和杨家。

但十三个家族,彼此之间,一直都有一些联系。每逢天下大乱,或者妖邪乱世时,就会聚在一起,合力商议应对。可有时候,各家意见不统一,谁也无法说服谁,甚至闹得不欢而散。

后来,十三个家族的族长商议,依照各家的实力,以及以往的贡献等等,将十三个家族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以此调整各家的话语权。于是,就有了上四、中五、下四的分别。

这上四,分别是秦、茅、张、周四家,中五则是孟、杨、沈、鲁、华五家,下四为庞、吴、胡、苗四家。当然,大家都知道,由于对出世入世的选择不同,这个家族等级的划分,并不以能调动的世俗力量的高低作为标准,否则谁也无法与精研孔孟之道,几乎控制了天下士林百姓思想的孟家,又或者掌握军队的杨家相抗衡。

这十三个家族,历经两千余年的冲击,如大浪淘沙一般,谁兴谁败,甚至谁存谁亡,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上四家中的张、茅两家,分别在龙虎山和茅山,建立了一家道家门派,并发展成为现在的道门圣地。两派自成立之初,都广收门徒,有教无类。略有不同的是,茅山一派更为开明,掌教不再限于茅姓后人,而龙虎山泽相对严苛一些,掌教一脉,依然还在张氏一族手中。

中五家之中,最为显著的,是孟、杨两家。这孟家,在各朝各代之中,时隐时现,一旦预感到大治到来,他们就会出世为官,甚至宰执天下,至于杨家,与孟家大同小异,只不过一个从政,一个从军罢了。

可是,在古代,讲究皇权天授,他们入世为官治军,也受制于封建王朝的统治,出于一些忌讳,有时候他们会选择隐姓埋名再出世,所以并不是那么的显眼。

只是,身处朝堂之上,如何能躲过朝代更迭的冲击?两家本就不以术法见长,仅有的一些,也早就断了传承,家族虽然还在,但也只剩下一些从政治军之道了。

当然,这世间的玄门力量,也不仅仅只是这十三个家族而已,有些是十三家门派分出的旁支传承下来的,又或者是后世诞生的新力量,当然,也有一些是秦始皇当年的焚书坑儒中幸免于难的,比如墨门就还有传人存世。

这墨门,与十三家之中的鲁家之间,发生了不少的恩怨,两个世家之间相互攻伐倾轧,许多带着邪气的阴毒器物,也由此产生,比如尸血棺材等等。

不过,两派都擅长建筑及机关消息,一旦一方势弱,便紧锁山门不出,另一方想攻破,也不是那么容易,所以两派恩怨不断,但传承不绝。

下四家之中,胡、苗两家,情况和其余几家略有些不同。

这胡家所学,偏重道家的通天教主一脉,还有一些巫术夹杂,与中原各地盛行的道家教义不符,后来连同一些世间残存的通天教徒,远走东北。他们与当地的萨满教相融,最后发展成如今的东北仙家一脉。

至于这苗家,与胡家情况大致相同,不一样的是,他们选择了避居湘西之地,与当地的苗巫之术相融。如今的湘西赶尸一脉,世间皆传是茅山道法与巫族祝由科相融而成,其实并不尽然。

因为,早在茅山道法传入湘西之地之前,巫术早就自成一脉,哪有这


状态提示:第一千三百零七章 大浪淘沙,谁存谁亡?--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