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真实人性在哪里?不管你们是否相信,就连一个连环杀手都比这部电影显得更加温情。女性角色在这部电影里几乎被无视了,而角色的个性更是被完全抹杀,我们甚至没有办法发现一个完整的角色,就好像是一部一点都不恐怖的恐怖电影一般,血腥而无聊,空洞而乏力。
对于那些不断称赞这部电影的人,我只想说,你可以尝试租赁录像带来看,然后不断按下暂停,计算一下电影里没有死人的最长镜头到底有多久?我相信绝对不会超过四分钟。‘上帝之城’根本没有说明为什么巴西的犯罪率居高不下,也根本没有说明为什么那个贫民窟会如此绝望。
如果你想要看一部两个小时又十分钟的音乐录影带,那么没有任何问题;但如果把它当做一部电影,这对电影是一种侮辱。说真的。”
哈维尔博客几乎每天都会更新网友的评论,可是比起网友的影评来说,在这些影评之下的争论才是真正精彩的部分。从此时就可以看出日后社交网络的特性:人们隐藏在电脑背后,就宛若带上了一个面具一般,在网络世界里可以肆无忌惮地做真实的自己,毫不保留地将所有负面情绪酣畅淋漓地宣泄出来。
也许,这些网友的观点不够专业,甚至是对电影都没有太多了解的门外汉,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本身就是电影市场的构成部分,他们的意见对“上帝之城”来说没有作用,却可以唤起其他网友或赞成或反对的意见,继而让讨论进一步升温。
仅仅在短短的一周时间之内,哈维尔刊登了十七篇网友评论,其中赞扬占据十篇,批评占据四篇,中立则占据三篇。但有趣的是,这十七篇来自网友的观点却为哈维尔的博客地阿莱了近九十万的浏览,这也是哈维尔开创博客以来的新高;更夸张的是,十七篇评论之下引发了超过三万条留言讨论——虽然其中涵盖许多都是相同用户的重复讨论,但依旧可以称得上是骇人听闻。
这引发了整个传播学、新闻学业界的震动!
克洛伊-摩尔(coore)就是其中一员,她人生第一次发现,网络是一件如此有趣的事。
在网络之上,世界各地五花八门的思想、言论、观点都会涌现出来,有的荒谬可笑,有的发人深思,有的唤醒共鸣……彷佛这就是一个所有人都可以公平发言的平台,仅仅在一台电脑面前,就可以连接整个世界。
几乎每一天,克洛伊都会登陆哈维尔的博客,浏览今天的更新,以及昨天的留言回复,然后再加入其中的讨论。这让克洛伊乐此不疲,每一天停留在电脑面前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直到有一天,看着成千上万的人都加入了这场讨论,纷纷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克洛伊忽然冒出了一个想法,“为什么我不撰写一篇评论呢?”
克洛伊说做就做。
坐在电脑前,克洛伊原本以为这一切会十分困难,作为哥伦比亚大学电影系的学生,她擅长的是电影,而不是写作——上学期的编剧课她差一点就要被当了。可是真正把双手放在键盘上时,脑海里的思绪却如同泉涌,这种感觉十分陌生,但也十分美妙。
第一次,克洛伊意识到,她正在试图将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全世界,这种感觉……很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