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太平洋主宰>第一百零五章看不见的硝烟

作为后世人,领先集团的人很清楚苏国的历史走向,也知道现阶段是苏国崩溃的前夜。

世界两大霸主的对决很快就会见分晓,米国的战略目的很快就会达到。

在米国人的眼里,苏国就是一个可怕的战争怪物,强大的苏国军力令米国人寝食难安。

二战结束,欧洲分成两大战争集团:华约组织和北约组织。

从经济层面看,北约是富裕集团,华沙条约国相对落后一些。

但是,论战争层面苏国有着制度上的优越,军队可以迅速集结,快速反应。

而北约组织,尤其是米国则受到制度上的约束。

发动战争并不是总统说了算的,这需要国会的批准。

试想,当战争已经爆发,等到米国议会讨论通过战争法案,大概半个欧洲已经消失了。

尼玛,黄瓜菜都凉了。

苏国这个强大的战争机器令米国很头疼,像悬在北约头上的利剑,不知道什么时候落下来。

长达数十年的冷战,米国人绞尽脑汁对付苏国,希望压倒对手,甚至战胜对手。

站在米国的立场,苏国必须倒下。

当然,米国人也不想冒战争的风险,那样对米国人很不划算,他们要在另一个战场上击败苏国。

勃列涅夫时代之后,苏国开始走下坡路了。

1985年3月戈巴乔夫出任苏国总书记,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动荡的世界和困难重重的国内环境。

而此时,米国人对付苏国的最新战略也差不多出炉了。

有人比喻此时的苏国犹如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

这就决定了戈巴乔夫受命之时,必须实行改革,以挽救这艘航船危亡的命运。

可是,这名“船长”很不称职,缺乏一个大国领导人应有的胆略和能力。

面对苏国种种困难和压力,戈巴乔夫仓促应对,在领导改革中出现种种失误和错误的导向,致使整个国家迷失方向。

之后,苏国危机骤增,秩序失控。

戈巴乔夫的前任,主要是勃列涅夫上台后,大量提拔亲信,苏国政坛形成了以勃列涅夫为核心的特权阶层。

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在苏国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

勃列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国的“停滞期”和“僵化期”。

此时,苏国的特权阶层羽翼丰满。

据后世俄罗斯专家估计,在勃列涅夫时期,苏国的特权阶层发展到50-70万人。

若是加上他们的亲属,苏国的特权阶层共有300万人之多,约占全国人口的1.5。

苏国的特权阶层早已将大量国家财富占为己有,此时,大概他们急切希望执政党的垮台和国家制度的剧变。

一旦苏国垮台,他们的财富便可通过国家制度的公开变更,在新制度下从法律上承认他们攫取的财富合法化,并能名正言顺地将这些财富传给子孙。

苏国曾搞过许多民意测验,民意测验表明,赞成搞资本主义的只占5-20。

1991年5月进行的、由米国操作的最大的一次民意测验,在苏国的欧洲部分进行。

抽样人口中,10赞成改革前的社会主义;36赞成更多民主的社会主义;23赞成瑞典式的社会主义;只有17赞成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

因此,在苏国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是苏国人民的意愿。

而上层精英对苏国的前途也进行了讨论,以决定其意识形态。

他们当中,9.6赞成共产主义和民族主义;12.3赞成民主社会主义;76.7赞成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取其他态度的仅占1.4。

这种结果与基层人民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也就是说,高层的大部分人赞成资本主义。

苏国的精英们与其他集团结盟,与黑社会、富翁、城市知识分子的一部分结盟并形成一股力量。

他们结成的联盟最终夺取了政权,建立了资本主义。

经济上,苏国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片面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收入分配长期搞平均主义,人民生活改善十分缓慢。

苏国的工业发展不平衡,事关国防的军事工业、重工业、化学工业和航空太空工业非常发达,其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但是,事关民生的轻工业和农业则相对落后。

这就是说,在冷战时期,苏国的重点侧重战争,这也是米国人最担心的。

单一经济结构以及漠视人民对高质量生活需求,恐怕也是苏国解体的原因之一。

除了国内原因,苏国的崩溃也标志着米国对苏战略的最终胜利。

美苏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使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

特别是勃列涅夫时期穷兵黩武,发动侵略阿富汗战争,使国防军事开支猛增,国内各类矛盾积聚。

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苏国扩军备战,与米国开展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使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无疑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

苏国在数十年的时间里,与西方对抗花费了7000亿美元,与北大陆对抗花费了2000亿美元,其它军费开支约100亿美元,这严重消耗和削弱了苏国国力,成为苏国解体原因之一。

戈巴乔夫要改革苏国,力求与西方世界缓和关系,并希望获得西方的支持。

他的后任


状态提示:第一百零五章看不见的硝烟--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