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青春校园>清穿不做四福晋>7.布耶楚克的忧愁

不过,反观一下胤禛的后宫,能得善终的有几人?

在胤禛的生命前期,他最宠爱的是后来被封为齐妃的李氏。

根据史书记载,齐妃李氏,是知府李文烨之女,生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七月初六日未时,生皇二女和硕怀恪公主。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六月初二日子时,生皇子弘盼。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八月初七日酉时,生皇次子弘昀。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二月十三日子时,生皇三子弘时。

在康熙三十四年到康熙四十三年这九年中,李氏可是连着为胤禛生了三子一女,可以看出胤禛真是对李氏宠爱无比。甚至在康熙四十八年,胤禛被册封为雍亲王后,主动为李氏请封侧福晋。

胤禛继位后,便在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十四日,诏封侧福晋李氏为齐妃。但是,李氏的福气都用在了上半生,到了晚年的齐妃李氏已经不受胤禛的宠爱了,她唯一成年的儿子弘时后来在雍正三年被逐出宫廷,过继给胤禛死对头廉亲王。可是雍正四年廉亲王胤禩被圈禁,削爵,改名为“阿其那”,连着弘时一年后也被黜宗籍,在当年就去世了。

儿子和女儿都已经死光了,李氏唯一的孙子永坤3岁时便夭折了,弘时一支算是绝后了。对于一个后宫嫔妃,宠爱和子嗣就是她们的全部。没有了这两样的齐妃,在宫中可以算是真正的孤家寡人。

而且,在雍正死后,齐妃可是要在当年的死对头熹贵妃手下讨日子。宫中的奴才最是会捧高踩低了,齐妃的晚年时的日子可想而知,可能正是因为如此,她才会在乾隆四年早早地离世。

比她还惨的是敦肃皇贵妃年氏,被后人戏称为“小年糕”的那位。齐妃的家族在她死后受到过多的打击,好歹保留了自己的家族,年氏的家族可没有这么好运了。年氏在康熙五十年,由康熙指婚为胤禛侧福晋,在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生胤禛第四女,康熙五十九年五月生皇七子福宜,康熙六十年十月生皇八子福惠,雍正元年五月初十生福沛。从年氏首次生育到她去世,包揽这一时期胤禛的所有子嗣,其他后妃妻妾无人所出,可以看出胤禛对她的独宠。

她的家族在九龙夺嫡时是支持胤禛的,可惜年氏的兄长年羹尧在夺嫡时,一边支持胤禛,另一边和八阿哥纠缠不清。两边下注,最后拿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事后被雍正好好清算旧账,年氏一族在胤禛皇位坐稳后,被狠狠清算。

年氏的兄长、侄儿全部被赐死,年羹尧的继妻因为是宗室辅国公苏燕之女,被遣返回娘家,年氏一族子孙被流放。估计,年氏也是承受不了这么大的打击才去世的,毕竟,有几个女人能接受杀死自己亲哥哥和侄儿,让自己家族衰落的人。而且,这个人还是自己同床共枕多年的夫君,自己还为他生下了四个孩子。

布耶楚克好好回想了雍正妃嫔们的下场,因为拥有精神力,所以她对第一世的事情记得很清楚。

除了雍正帝长大成人的三个儿子的生母,其他后宫女子的命运都是不怎么样。

历史上的孝敬宪皇后更不用说了,看起来面上风光,实际上的下场也比她们好不到哪里。

更何况,她可是身处被戏称为穿成筛子的康熙朝。既然她能重生过来,别人为什么不能要知道清穿女见面死的规则,一山都不容二虎,何况是前仆后继的清穿女。

再说,清穿女十个里有八个可都是冲着四阿哥来的。要知道四爷很忙这句话可不是白说的,清穿女们不管是愿意还是不愿意,都是会先后被抬进入四阿哥的后院,做他的侧福晋和格格,甚至是侍妾。最后,她们不是成为他的真爱,就是成了他的皇后,或者是未来的皇太后。

可是无论是哪一种清穿女,布耶楚克很有可能都是挡在她们面前的绊脚石,阻止实现她们愿望的元凶。而且,清穿女手段众多,基本上都是有金手指在身,布耶楚克自己就有精神力护身。但是,布耶楚克要是碰到有修真空间的清穿女,她可不敢保障自己不会着道。

在上一世,她可是经历过贵女之间的争斗,见识过那些阴损的手段,充分明白女孩子名声的重要性。

布耶楚克知道她在外面的表现的可不是自己一个人,还是乌拉那拉氏一族的教养。虽然现在满族汉化的还不是很厉害,但是满洲贵族也是在意女孩子的名声。要是有清穿女想要做胤禛的嫡福晋,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她当众犯错出丑,丢掉名声。

一个没有好名声的满洲格格是不会被做皇子福晋,皇家丢不起这个人。皇子嫡福晋绝对不会缺人想做,但是,坏了名声的满洲格格却不会被真正的名门贵族考虑的。而且,要是因为她名声坏了,影响了乌拉那拉一族其她格格的前程,她的阿玛和额捏是保不住她的,要知道众怒难犯。她的将来好一点会被送往家庙,坏一点会被随便配一个歪瓜劣枣。

也正是因为以上原因,布耶楚克对她可能是未来四福晋的身份很不满意,她就是活脱脱竖起来的一个靶子,她要是高兴才怪。

布耶楚克记得她的阿玛应该是乌拉那拉氏费扬古,康熙朝的九门总督,先是跟随清□□皇太极出征朝鲜,立下战功,从三等侍卫后来升迁为内务府总管,最后官至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

她的身份不是被指给四阿哥,也会被指给其他皇子宗室。在清朝,一位秀女能够被指婚事一


状态提示:7.布耶楚克的忧愁--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