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都以为华国面对强大的盟军会战战兢兢、怕得要死,在远征舰队到来之前洗干净撅起屁股,谁也没有想到华国的反应如此强烈、反击力度如此之大。除了整军备战的海军之外,华国陆军和空军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反击的态度。
香港在两天之内沦陷让英国人的愤怒上升到顶点,这块殖民地是日不落帝国在东亚最后的据点,其被华军攻占意味着英国在东亚的军事存在彻底消失。经济利益和话语权的丢失还在其次,关键会被世界各国认为英国不行了,是不是开始瓜分英国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英国面对其他殖民地的丢失会不会也像东亚一样无能无力?夺取印度、南非的时机是不是到来了?
从白厅、唐宁街十号,到印度总督府,再到伦敦街头每一个英国人,都在强烈的呼吁英国政府严惩华国,用日不落帝国无上的武力,教训远东可耻的东方小矮子。
英国人、包括世界各国,都认为英国具有这样的实力,世界霸主的名号不是喊出来的,而是用无数的战斗和遍布全球的战舰堆积起来的。世人将目光集中到远东,确切的说集中到即将抵达马六甲海峡的远征舰队身上。从高官、媒体到路人,都在谈论这场旷世之战,结果不用讨论,焦点集中在华国将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才能浇灭西方人的怒火。
被整个西方敌视的华国却在脚踏实地的做着自己的事,香港战役结束当天,华国第二个反击行动随之开始。
台湾台中以北十五公里,蜿蜒曲折的战壕工事像蛛网一样遍布,壕沟内充满积水,日军台湾守备一旅的士兵不得不在这糟糕的环境中继续坚守在壕沟内,平原低洼地形让排水变得非常困难,士兵们每走一步都是折磨,许多士兵的双脚腐烂,士气极其低落。
但这样的存在又是必须的。华军在台中附近囤积大量的兵力和物资,比起来,日军无论是在人数、装备还是后勤上都不占优。日军将大量的资源都用在了远征华国的军队身上,还有一部分作为海军重建资金。于是其余地区的军队就悲剧了。
侥幸从华军手里逃脱的台湾总督佐久间左马太多次要求东京方面予以支援,但等来的不过是一个混成旅团的军人,武器装备倒是齐整,混成旅团也是常备部队,经历过日俄战争。算得上精锐,不过弹药少得可怜,后勤物资更是没有半点。东京军部的意思让这个旅团的部队前来台湾就食,缓解本土的压力。
手里两个守备旅团,一个混成旅团,佐久间左马太仍觉得不放心,士兵们手里的弹药只够一次小规模的战斗消耗,一旦华军发动进攻,士兵手里的枪械将变成长矛,难道让士兵们打一场冷兵器时代的战斗吗?
当南部华军开始集结、整军备战后。北部的日军立刻也进入战备状态,尤其是华军开始香港战役后,佐久间感觉到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按照他的看法,应该直接放弃台湾,撤退到本土,等英军击败华军后再回来不迟。
但是东京认为台湾北部算是日本最后的殖民地,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而且在此时日军撤军,或许会在战后的谈判中丢掉话语权,要知道还有其他国家对台湾虎视眈眈。说不定美国或者法国就会趁日军不在的时候派兵登陆,到时候扯起皮来就麻烦了。
6月3日,负责台中一线守备任务的守备一旅被抽调一个大队前往台中东北的谷关执行秘密任务,兵力减少的守备一旅艰难度日。旅团长秋明一道少将愁得头发花白,他竭尽所能的改善防线的条件,可惜先天不足的限制让他无米下锅。
雨季开始后守备一旅的苦日子就算开始,缺少弹药、缺少粮食、缺少药品,什么都缺,秋明少将甚至怀疑在战争开始后自己能坚持几天。他不知道的是整个台湾日军都是这种情况。负责东线防守的守备第二旅团在花莲以北设置防御阵地,这里的降雨量还要大,还有台风即将来袭,第二旅团旅团长铁男少将倒是整日泡在温泉里,不管士兵们的死活。普通日本士兵则奴役台湾民众为其修建工事、搬运物资,趁着最后一点时光作威作福,从战争失败后日本国内就出现了一种思潮,一些人认为日本自古以来就是华国的藩国,文明联系从未断绝。近代日本全面西化,但现在华国又展现出东方文明强大的一面,作为邻国,是不是不应该舍近求远,转而投向华国的怀抱?
这种思潮并不强大,但成功的让日本人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普通日本人、包括日本士兵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意志不再坚定,而日本上层还没有抽出功夫来纠正这些歪理。
兵力相对最强的第三十五混成旅团也没有在台北享福,总督大人命令旅团长兼台湾守备军司令野间中三郎中将带领部队前往乌来,他们并不是到此享受温泉,面对山林密布的环境和华军大兵压境,谁也没有心情享受温泉。
野间中三郎中将已经知道了总督大人的意思,与华军硬碰硬并不明智,日军台湾守备军不具备那样的实力,本土军队、英国陆军、德国陆军都不具备这种实力,这是装备和火力投射量带来的差异,无法弥补。
在东京不允许撤退的情况下,为了最大限度的保存实力,等待海战结果和华军投降,就只能收缩兵力,全部撤退到台湾中部山区。那里地形极其复杂、林木茂盛、坡度陡峭,在没有向导的情况下不可能找到躲藏起来的日军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