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最重要的昆仑浑沌。《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这个是六只足、四只翼的土肥圆火鸟,没面目但是却能够通晓歌舞曲乐。
再到后来,还有一个混沌是象犬或熊一样的动物,人类无法看见它、也无法听见它,它经常咬自己的尾巴并且傻笑;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混沌便会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恶人,混沌便会听从他的指挥。《神异经》中云: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音皮,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性,有腹无五藏,有肠直而不旋,食径过。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名为混沌。空居无为,常咋其尾,回旋仰天而笑。混沌已经完完全全是凶兽的形象了。《山海经》中的熊山就是现在的黄山;《山海经》中的帝囷山就是现在的点苍山。浑敦即混沌,混沌的形象为识歌舞的神鸟。显然,这里浑敦指太阳。那么浑沌怎么又与帝江联系在一起呢?帝江即帝鸿,古音江与鸿通。而帝鸿即黄帝——传说中中华族裔的始祖。袁枚的《子不语蛇王》中也说:楚地有蛇王者,状类帝江,无耳目爪鼻,但有口。其形方如肉柜,浑浑而行,所过处草木尽枯。这段文字把帝江、蛟蛇、《庄子镨帝王》中的浑沌联系在一起,决非偶然。
五行中央黄帝与浑沌相联系还有其它许多证据。《庄子应帝王》中有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枢之帝为混沌的句子。又写到儵与
(本章未完,请翻页)
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这里的记载显示混沌的形象乃有人之情而无人之形。在《庄子天地》中又有彼假修混沌氏之术也,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这里混沌更被人化而冠以氏。
《左传文公十八年》八一八那些黑历史云: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混沌。这显然是上古凶兽原型。另外,把太阳神奉为中华族裔的始祖,是较合理的。在人类最初的悟性中还有什么能比白天与黑夜、光明与黑暗、太阳与太阴的对比更明显呢?古人把太阳神称做混沌,就其初义来说,因为只有太阳……具有那包纳一切、吞吐一切、涵盖一切的大光芒。敦与浑连用还见于老子《道德经》:敦兮,其若朴;……混浑兮,其若浊。混沌之智力实在有限,因既混且乱故后世称是非不分之人为混沌,其他的都是小字辈,那个是巨怪凿齿,那个应该是状如虎豹,而小,长大食其父獍也叫“破镜”,黄帝欲绝其类,使百吏祠皆用之……不过,为什么是桃子?"
荫星可不管什么兽类,自己在金桃上摸了半天,又转向另一边。
那里有个半人高的青铜器,四面饰夔纹,制作精良,纹饰生动,虽然年代久远,仍然金光灿烂。走进了才发现为扁平立体长方形,中空无底,这件青铜器从造型上看它很像一个桌子,斗木獬告诉大家它叫铜禁。禁是中国古代贵族在祭祀、宴飨时摆放盛酒器的几案,几个人自顾自的丈量着,结论是此铜禁通高28。8厘米,长103厘米,宽46厘米,重90多公斤,呈长方形。类似于现代人用的茶几和案台,铜禁四周以透雕的多层夔龙纹做装饰,通透性较好,一直延伸到禁身的上部,形成相互攀附着的12条龙形异兽,它们凹腰卷尾,探首吐舌,面向禁的中心,形成群龙拱卫的场面,另外有如同现代十二生肖异兽蹲于“禁”下为足。其器身由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这些铜梗共分5层,最内较粗的一层是梁架。每根梁架两侧伸出多处支梗,犹如古代建筑上的斗拱。多层重叠,纵横交错,支梗又相互卷曲盘绕,而又互不连接,全由内层作支撑,工艺十分复杂而又精良。禁面上三个突起的椭圆形子口,应该是分别放置盛酒器。现在却是空空荡荡。
荫星激动地扒着铜禁器边竟然直接咬了一下,看着留下的牙印欣喜若狂:"不是青铜器,纯金的!"我想这肯定就是那些个古人祭祀古神的了。
珠光下铜禁器上的夔纹栩栩如生,只是那夔龙纹一对眼睛是两个空空的集聚点,失去了几分神采。莫非是有人捷足先登?
自己环视四周,却没找到人来人往的痕迹,不由得心里有点疑惑……岳文斌明明说自己的祖先是用龙珠逃了出去,但为什么没有洞呢?但是如果说岳家人不是打洞逃走的,那铜禁器上的酒器又在那里?自己长脚走了?还是说所谓的逃生都是骗人的?但龙珠是真的!
那龙骸在哪里?
不管自己这边胡思乱想,那边荫星已经把半个身体探进铜禁器里,继续发出兴奋的大叫:"这里头还有宝贝!"说着,小心翼翼地捧出一块红玉来,问斗木獬,"这个能值多少?"斗木獬淡淡瞥了一眼,举起手来,古玉在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