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我的妹妹是偶像>关于引用的一些反思与辩解

开头先引用一个再说:魔鬼也会引用《圣经》为自己辩解。——莎士比亚。

上一篇引用了一个历史上真实人物的故事,被实力嘲讽了一波,因此心里很是愤慨,就连引用个故事还叫我贴链接就行,这样的说法恕我不能接受。

试想你演讲到一半了,突然来一句:“下面我将引用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做茜尔玛拉格萝芙,大家可以自行搜索的故事.....”

哦!演讲不是写小说,没有那么强的连贯性,你不用写出来,我自己搜就好,这种说法真的有尊重过作者的知识积累吗?

《源氏物语》,这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霓虹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是霓虹古典文学的高峰。开启了霓虹“物哀”的时代。

小说描写了日本平安时代的风貌,揭露人性与宫廷斗争,反映了平安时代的宫廷生活。但是这本霓虹古典名著书所引用的汉文书籍有:《礼记》、《战国策》、《史记》、《汉书》、《晋书》、《庄子》、《管子》、《昭明文选》、《白氏文集》、《元稹诗集》、《刘禹锡诗集》、《西京杂记》、《述异记》、《游仙窟》等多本我国各种名著。

这本光引用白居易的诗歌就达到了一百多首的小说,被誉为不朽的国民文学经典。

当然我不是把自己写的东西比作名著,但是引用一个解析人物性格的故事,就要被骂,我是不服气的。

说了古代的,我们来说说现代的。

贾平凹获得过美孚飞马文学奖铜奖、获得过法国费米娜文学奖、获得过第1届红楼梦奖首奖,获得过7届茅盾文学奖....不一一赘述了,反正大家可以百度。

他写的《老生》中大量的引入了《山海经》,这样的写法从阅读的感觉看,有些夹缠,让阅读形成了一种顿挫感的,不过整个故事情节是不曾中断的,且自然而然往前延伸。

贾平凹对这种写法的解析是:这种写法有小说节奏的问题。小说中仍还有许多闲话,其实都是要摇曳故事,让故事外的东西弥漫,而不让读者在阅读时落入就事论事的逼仄境界。《老生》中引用一些《山海经》文字,也有小说结构和节奏的想法,却更重要的是寻找中国人思维是如何形成,而对应百多十年来的故事。读小说是各种人去读的,有的可能就跳过这些引文,有的则只读这些章节。我小时候读《红楼梦》,就跳过那些诗文,跳过“太虚幻境”的部分,中年后再读《红楼梦》,小时候跳过去的部分就读得有味道有兴趣了。

从读者角度出发,如果不是专业的,未必会细读小说里引用的《山海经》,还有虚拟问答,他们很可能会跳过去,直接进入阅读故事。

但《山海经》的引入,除了与小说正文构成必要的对应外,客观上造成了奇特的阅读效果。正如评论家李敬泽所说,文字每个片断都可以单独拿出来读,非常松弛、非常从容。

《妹偶》这个故事,我写的节奏很慢,与现代网文的快节奏形成很大反差,中间还夹杂了一些科普、哲学、音乐等等,有一些读者的青睐,也很多读者觉得“读不下去”之类的批评。

其实没有那一个作者是不注重读者的,我也一样,我曾经说过整篇小说到后面已经不止是作者一个人在构建了,是读者和作者共同完成的。

当然我只满足了引用必须服从于故事本身的需要,而有些时候忘记照顾了读者阅读的需要。

这是文字功力不够的原因,并不是一句“百度”能够代替的。

关于“引用”,如果你也曾为了写一篇文章,查了无数篇文献,然后把它们统统下载到了你电脑的硬盘里——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这么多文献你必须全部仔细读过,才能写出你想要的内容。

阅读、筛选、最后在合适的时间点插入,这个都需要作者大量的时间积累和铺垫。而并不是像大家想的那样用我阅读的成果,拿名字去百度就完事。

任何一本书都不可能人人满意,都只是写给一部分人看的,尤其像《妹偶》这样的小众书。尤其是现在读网文是繁忙紧张的生活、工作之后的一种享受,大部分人只爱看轻松的爽快的,所以《妹偶》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我格外的珍惜。

但是我还是希望大家能稍微慢一点去读这个稍微有点思想的故事,其实我自己在翻过大部分网文,毫无回味的感觉是为作者感到惋惜的,我还是喜欢那种“这本书值得我再看一遍”的感觉,只是当下这样的作品越来越少,大部分作者都朝着“赚钱”这个目标狂奔而去。

但对于我来说:“《妹偶》不仅仅是我营造的另一个世界,还灌注着我对爱、lún_lǐ、道德以及未来的深沉思考。好的小说总是叫人有所思考,但其中意义,却是任由大家去理解的。”

以上,一个有些焦虑的作者。


状态提示:关于引用的一些反思与辩解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