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玄幻奇幻>义匪三十年>第七百一十八章 兄弟出走 十二续
国务院的事务,离开北京跑到天津生闷气去了。

民国对德绝交,本来在美国的游说下,黎元洪是早已答应了的,可到要落实的时候,素来老实、并不敢主动向段祺瑞找茬的黎元洪却变了卦,这里的原因在于:日本听说美国以优厚条件介入外交,怕自己失去了对民国外交的影响,赶紧也扎进来,许以更实惠的条件;段祺瑞本是亲日派,跟日本密切起来。美国看到,日本要主导国的外交方向了,改变态度,由鼓动民国参战转变为反对民国参战。黎元洪是美国看好的人,按美国调整后的调子反对民国对德绝交了。

段祺瑞负气出走,本来正黎元洪下怀,但马他发现段祺瑞这一走还真有走的实力:他一走,黎元洪找不到够分量的人做总理了。请徐世昌,徐世昌不干;请王士珍,王士珍是段祺瑞的同门,不可能“卖友”。而全国各路军阀还是服气段祺瑞,纷纷发通电要求挽留段总理。黎元洪无奈,请众议院议长汤化龙到天津请回段祺瑞。

段祺瑞扬眉吐气地回到北京。对德绝交案,黎元洪自然只有盖印,国会也迅速通过。

然而段祺瑞还要对德宣战,早在清光绪二十三年,德国强租胶州湾,并把整个山东划为了它的势力范围;欧洲战场爆发后,日本向德宣战,夺取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段祺瑞看准协约国必胜,力主参加这场大战,德国败后,国可做为“战胜国”从日本手里收回山东权益。支持国参战、允诺提供军费借款给国的日本,可能没想到段祺瑞肚子里还有这个主意。

对德绝交已让总统府和国务院闹翻了天,对德宣战更是狂澜跌起,直接造成了张勋的复辟良机。

跟美国关系密切的黎元洪首先不同意宣战;国会也不同意宣战,在议员们看来,国干吗要趟欧洲那个混水,国又哪里是去打世界大战的料?搞个绝交不错了;各省军阀也不同意宣战,因为他们最怕要调自己的兵战场,会削弱自己的实力。

段祺瑞不怕黎元洪,也不怕国会,但他怕得不到军阀们的支持,枪杆子不同意才真玩完。因此他紧急召开督军会议,全国10个省的督军和其他省的督军代表到会。段祺瑞在会面授机宜:所谓宣战,其实不用出兵,只要派些劳工去欧洲可以了,协约国胜利后国是战胜国,很讨便宜;而且,参战期间,各位将军还可以借此机会壮大自己的军队

各省军阀对此当然十分高兴,态度一下由反对宣战变为支持宣战。在段祺瑞的操纵下,他们组成“督军团”,向黎元洪和国会施压。

黎元洪先前在拖延对德绝交案子时借口“要统一全**人意见”,这回军人真的提出“意见”了,可不合他的意图,又对军人干涉外交事务震怒不已。他在总统府对前来鼓动宣战的督军团吼道:“宣战媾和是大总统的特权,你们责在守土,不许侵犯大总统的特权”

可黎元洪毕竟是纸老虎,抵挡不了军人的攻势,5月6日,只好在议案盖印,然后寄希望于国会否决。

国会这一关,如果段祺瑞妥加布置,通过不太困难,段祺瑞本已开始疏通国会,回答了议员“国参战是否因为日本给予借款”等质询。不料段祺瑞的手下傅良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象袁世凯选大总统时组织“公民团”围攻议员一样,傅良佐在段祺瑞不知道的情况下也搞了个“公民团”这些“公民”情绪激动,包围国会,摇着旗子喊着口号要求宣战,段祺瑞看见时还以为是真的,十分满意。也许是赏钱给得够多,“公民团”非常卖力,甚至冲进会厅,激起了议员的极大愤慨,当即宣布休会,以示抗议。

督军团在国会碰壁,恼羞成怒之下,联名要求解散国会。对这一公然挑战国法的跋扈无理行为,黎元洪强硬了起来,宣布:“不违法,不恋栈,不怕死

眼看黎元洪已退无可退,却似乎是老天助他,这时发生了一个转折:英《京报》披露,国如对德宣战,日本提供国1亿元的军事借款段祺瑞在回答议员质询时本已将此传言否定,这一下舆论哗然,老段被送到了风口浪尖;接下来,又一有利于黎元洪的事发生——长江巡阅使、十三省大盟主张勋明确宣称,随时奉黎大总统之命入京,维护治安。

段祺瑞正狼狈不堪,又得到张勋的效忠,受够了欺负的黎元洪腰杆立时硬了起来,他决心摸一把“北洋之虎”的屁股。五月二十三日,黎元洪连下三道命令,宣布免去段祺瑞国务总理兼陆军部长的职务,任命前清重臣、原云贵总督、李鸿章的侄子李经羲为代理国务总理。

段祺瑞听到黎元洪竟真敢免自己的职,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天,他立即来到天津,发通电称根据民国约法,总统无权免总理的职,他对此免职令不予承认……

张勋一直在紧密观察北京的府院之争,在督军团被黎元洪和国会呛得怒火万丈之时,黎元洪突然秘密联系张勋,希望张勋能够出面支持自己。张勋本来在等待机会,如今得到黎元洪的“许可”自然赶紧行动,早巴不得动手了。于是,张勋决定着急全国督军来自己的驻地徐州商议……

黎元洪胆敢免掉北洋老大段祺瑞的职,全国各地军阀开锅,安徽省长倪嗣冲首先宣布独立,随后河南、浙江、山东、福建等七省宣布独立;督军团在天津设立各省军务必总参谋处,指责黎元洪为“奸人”,甚至扬言“北伐”;行将木的老官僚李经羲没想到


状态提示:第七百一十八章 兄弟出走 十二续--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