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青春校园>世界演义>第十章 侏罗纪

侏罗纪(约2亿年前——1.46亿年前)是裸子植物的极盛期。

无脊椎动物以菊石、双壳类、箭石、腹足类、叶肢介、介形虫、六射珊瑚、棘皮动物的海胆为主。

软骨硬鳞鱼类在侏罗纪已开始衰退,被全骨鱼代替。

三叠纪晚期出现的一部分最原始的哺乳动物,经过侏罗纪早期的多样性发展,发展出许多新的门类。其中以多瘤齿兽类为主要的植食性哺乳动物;侏罗纪中期出现的古兽类是有袋类和有胎盘哺乳动物的祖先。

但是在肉食性恐龙的威胁下,大多数哺乳动物在侏罗纪晚期已濒于绝灭,所有的大型动物都被肉食性恐龙淘汰了。当时君临陆地的大小恐龙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生态位。

侏罗纪晚期出现了最早的有胎盘哺乳动物,这些动物属于食虫目。食虫动物体型多如小鼠或小型大鼠,主要以昆虫、其他节肢动物和蚯蚓维生。食肉目、翼手目、啮齿目都是由早期的食虫目分化出来的。食虫目包括猬、金鼹、鼹鼠、鼩鼱、刺毛鼩猬、毛猬、古巴鼩和马达加斯加猬,现代的刺猬是它们的后裔。

习惯夜间生活的哺乳动物(昼间生活的都已经被淘汰),避开了白日恐龙的袭击,适应夜间生活的温血体质(冷血动物夜间会冻死),能够躲在地下洞穴中的老鼠般大小的身体(大的哺乳动物已经送到了恐龙的嘴里),且食量很小(食量多的进食时间太长,以致需要在洞外活动更长时间,增加了遇到敌人的危险),可以很快填饱肚子。这些特点使得其在侏罗纪和白垩纪的漫长时间中发展了庞大的数量,以致能够有少部分逃过白垩纪末期恐龙灭绝的灾难。

恐龙的另一类型——蜥臀类在侏罗纪有两类最为繁盛:一类是食肉的恐龙,另一类是笨重的植食恐龙。

海生的爬行类中主要是鱼龙及蛇颈龙,它们成为海洋环境中不可忽视的成员。

恐龙成为陆地的统治者。鸟臀类恐龙除一些早期类群外,都是四足行走,并且全都是吃植物的。由于鸟臀类恐龙性情温和,不具进攻性因而往往成为肉食性恐龙的果腹之物。

剑龙类,四足行走背部具有直立的骨板,尾部有骨质刺棒两对。

甲龙类的恐龙体形低矮粗壮,全身披有骨质甲板,以植物为食。

角龙类,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龙。头骨后部扩大成颈盾。

肿头龙类主要特点是头骨肿厚,颥孔封闭,骨盘中耻骨被坐骨排挤,不参与组成腰带。

兽脚亚目特征:肉食性,两足行走,趾端长有锐利的爪子,嘴里长着匕首或小刀一样的利齿,牙齿前后缘常有锯齿。暴龙是其著名代表。

巨大凶残的霸王龙(进化最完美,攻击力最强,没有什么弱点,身体非常粗壮),娇小矫健的迅猛龙,外形怪异而极其巨大的棘龙(地球历史上出现过的最大的肉食性动物),这些恐龙都是兽脚类恐龙。

兽脚类恐龙的前肢活动范围不大,无法前后转动它们的手掌,手掌只能朝下或朝后。其腕部关节的活动方向、活动范围也有限。

蜥脚亚目与兽脚亚目不同的是,它们全都是植食性恐龙。这类恐龙中有的体长达到了40米,体重100吨,是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最大生物。

蜥脚亚目为四足行走的素食性巨型恐龙,生活在沼泽河湖周围,并可在水中躲藏,以避敌害。分为棒齿蜥龙科群和勺状蜥龙科群。前者分为马门溪龙科、雷龙科、梁龙科、巨龙科、叉龙科。后者分为盘足龙科、妖龙科、腕龙科、圆顶龙科。

侏罗纪晚期,生态竞争异常激烈。部分兽脚亚目恐龙为了逃避其它肉食恐龙的威胁,通过千万年计的不断地奔跑、跳跃,从原来的陆上生活,开始爬树,改为树栖,再改为在树上跳跃,再进化为在树枝之间滑翔,最后直到能够真正飞翔起来,从而进化为鸟类。

翼龙类和鸟类出现,这是动物生命史上的重要变革之一。

鸟纲分为古鸟亚纲、反鸟亚纲和今鸟亚纲。古鸟亚纲全部为化石鸟类,包括始祖鸟等。反鸟亚纲全部为化石鸟类,包括三塔中国鸟、朝阳鸟、辽宁鸟等。今鸟亚纲(新鸟亚纲)包括白垩纪的化石鸟类和现存的全部鸟类。

古鸟亚纲的始祖鸟是爬行动物与鸟类之间的中间环节。始祖鸟是鸟类的祖先,并生活于侏罗纪的启莫里阶,距今约1亿5千5百万到1亿5千万年前。始祖鸟约为现今鸟类的中型大小,有著阔及于末端圆形的翅膀,并比体型较长的尾巴,始祖鸟有细小的牙齿可以用来捕猎昆虫及其他细小的无脊椎生物,它的脚有三趾长爪,与恐龙极为相似。

以捕食昆虫为主的始祖鸟的出现,使得在森林、绿地间飞翔的部分有翅昆虫,失去了生存的领空。而两栖动物也将他们的食谱改为昆虫。尽管经历了如此多的灾难,适应性极强的昆虫种类仍然借助于自身的种种优势,顽强地延续着自己的种群。

侏罗纪早期,盘古大陆的统一大陆格局为恐龙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当时气候温暖,甚至可以算是炎热,南极点也远离盘古大陆。各种动植物纷纷从原来主要分布的北方古大陆蔓延到冈瓦纳古陆。这为侏罗纪早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侏罗纪时,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高度发展,门类非常齐全,海陆空都有,甚至还存在着少数哺乳动物和鸟类,成为中生代生物最为繁盛,门类最为齐全的时期。我们可以用自由


状态提示:第十章 侏罗纪--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