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甲十年(bc1650),伊尹的灵位被以太牢之礼迎入太庙隆重祭祀。
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诸侯祭祀只备羊、猪,称少牢。所以有时太牢专指牛。天子除祭祀天地、社稷外,一些小的祭祀也可用少牢。
刚开始祭祀的时候,天地一片明亮,说明祭祀伊尹的行为得到神人同贺,也说明公道自在人心。
虽然伊尹被处死了,但是太甲的流放生涯并没有白废,体会了贫民百姓的生活,并没有改动之前行之有效地由伊尹建立的制度,并且还积极完善。其的做法类似于处死商鞅的新上位的秦王,其处死商鞅不是因为反对他的做法,而是不能处于君弱臣强的局面,这是国家祸乱的根源。这开启了历史上诛杀权臣的序幕,主弱臣强,不管臣是否有夺位的野心,臣都有取死之道。
太甲以前事为师,按商汤时传下来的章法循规蹈距地做事,听从身边大臣的良言良策,把上至国家大事下到百姓生活都治理得井然有序,商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孟子尊太甲为商朝的“圣贤之君”之一。
太甲共在位12年,病死。死后谥号商太宗。
在风景如画的济南仲宫卧虎山水库东南,有一座太甲山屹立。它雄踞在锦绣、锦阳、锦云三川汇流的咽喉之处,环山皆泉。太甲山名称的来历,衍自古历山。《后汉书·郡国志》注《皇览》云:“太甲有冢在历山上”,并附于“济南国历城”之下。《通典》亦谓:“历山有太甲冢。”后来古历山消失,民间又转移传说,将陵墓安在了“历城南四十余里”的太甲山。
民间传说,太甲的儿子沃甲非常不孝,从来不肯听父亲的话。太甲让他往东他就偏往西,让他打狗他就偏撵鸡。太甲为了教育好这个儿子,和他生了一辈子的气,无奈最终还是没有成效。
直到太甲临死,找风水先生(属于后来的阴阳家)给他挑了块好墓地,就在山下南泉边上。太甲看中了这个三川汇流之地,想葬于山下。考虑到儿子总是和他对着干,他便告诉儿子说,一定要把自己的坟墓建在山顶上,言外之意是期待着儿子将他葬在山下的南泉边上。交待完毕,太甲放心地闭上了眼。
可没想到,儿子沃甲在父亲死后幡然悔悟,觉得大半辈子愧对父亲,心想:“父亲活着的时候从没听过他一次,死了就听他这一回吧!”于是,他就按照太甲的“嘱托”把太甲埋在了最高的山峰上。这就是为什么太甲陵建在最高的山峰上,后来这座山也就成了太甲山。
到底太甲山上有没有太甲陵,村民们对此深信不疑。而专家则持另一种看法。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的研究馆员房道国说,太甲山上太甲陵之说虽然被村民们传得沸沸扬扬,但是否真有其事,还有待考古部门的考证。其后据记者考察,在山顶只有两个大洞,根据情况判断这两个坑洞很有可能是人为盗墓所挖,至于他们到底挖到过什么,就不得而知了。附近村民说前几年有人上山盗墓,在山顶上挖洞,结果越往深里挖,土就塌陷得越多,后来人们就不敢再挖了。但也有人说太甲陵早就被人盗光了。
而除了这两个坑洞,整个山头再也没有发现其他的能显示这里有太甲陵的有关证据。
沃丁,统治时间:bc1647--1629年。
bc1647年,太甲的儿子沃丁继承了商朝君主之位,是商朝第五任君主,以西亳(河南洛阳偃师市)为都。
沃丁,亦称羌丁,子姓,名绚。
沃丁继位时,以咎单为卿士,即宰相。咎单也是商汤时老臣,他辅佐朝政,仍然采取伊尹节用宽民的政策,笃行汤法,并且写作《沃丁》,用以警醒沃丁,发扬祖制,以德治商。
沃丁死后葬于狄泉(有洛氏故地,河南洛阳)。死后谥号商昭王。
太庚,统治时间:bc1628--1624年。
太庚,又作大庚、天庚,也称小庚。姓子名辩,又名辨,商朝甲骨文中作大庚、天庚,《史记》作“太庚”。
bc1628年,太甲的儿子、沃丁的弟弟太庚继承了商朝君主之位,是商朝第六任君主,以西亳(河南洛阳偃师市)为都。
他在位期间,履行汤法,成为商朝的一代名君。
死后谥号宣王,葬于狄泉(有洛氏故地,河南洛阳)。
小甲,统治时间:bc1623--1607年。
小甲,姓子名高。
bc1623年,太庚的儿子小甲继承了商朝君主之位,是商朝第七任君主,以西亳(河南洛阳偃师市)为都。
小甲死后,葬于狄泉(有洛氏故地,河南洛阳)。谥号商敬王。
雍己,统治时间:bc1606--1595年。
雍己,子姓,名伷,或胄。
bc1606年,小甲的弟弟雍己继承了商朝君主之位,是商朝第八任君主,以西亳(河南洛阳偃师市)为都。
《史记》说,至雍己即位时,“殷道衰,诸侯或不至”。
雍己在位时商朝逐渐衰落,各诸侯的势力日趋膨胀,商王室的权利有所削弱。诸侯不来朝。
雍己死后,谥号商太宗。
太戊,统治时间:bc1594--1520年。
太戊,甲骨文作大戊、天戊,子姓,名密。
bc1594年,太庚的儿子、雍己的弟弟太戊继承了商朝君主之位,是商朝第九任君主,以西毫(河南洛阳偃师市)为都。
周公旦:“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