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惟亚惟服”。主要是与商王关系密切的军职官员。
武官之长的师长,掌王车的车正,为商王御车的服(又称仆、御),侍卫武官亚,卫士亚旅,
三是“宗工”。指负责王室祭祀和某些具体事务的官员。
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项具体事务,有掌占卜的卜、掌祈祷鬼神的祝,掌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百工之长的司工,掌粮食收藏的啬,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猎的兽正,掌酒的酒正,掌教育贵族子弟的国老,乐工之长的太师、少师。
四是“百姓里君”。指管理地方上的诸族与普通民众的官员。
掌外地籍田的“畋(音‘田’/甸)老”。
外服是由邦伯所管辖的地区,相应的官员为外服官。这些外服官有方国首领的侯、伯;有管理田地的甸(田)职官员;有为王朝服役的男职官员,在卜辞中称为“任”,著名者有而任、戈任、名任、卢任等;有守卫边境的卫职官员,作为一种武职,在卜辞中多称为“多射卫”、“多马卫”、“多犬卫”等,亦有单称为“卫”者。这些外服官中许多很可能是方国部落首领而臣属于商者。
甲骨文的田字,表明在广平的原野有整治得整齐规则的大片相连的方块熟田。甲骨文“疆理”的“疆”字,象征丈量和划出疆界的田地,“田畴”的“畴”字,像田间按行垄犁耕往返转折,这样的田畴当然不会耕作得很粗放。这些经过疆理整治规则耕作较好并配合有灌溉沟渠的方块田,就是后来的井田。
这些田地主要分布在都邑附近,由商王和诸侯国君直接占有,也有分配给近亲贵族。其他贵族在封邑内也同样经营这样的田地,不过规模要小一些。在国都以外,商王经常派臣民到比较边远的地方去开垦土地。
商代使用的农具,考古学界一般认为仍以石、骨及蚌制铲、斧、镰、刀等为主,偶尔也发现有一些铜锸、铜铲等青铜工具,但不一定用于农业生产。
商朝经济比夏朝有很大发展的表现:农业生产规模--相当大,畜牧业发达,饲养六畜,还有训象(当时北方还有象),并且掌握猪的阉割技术,能够人工养淡水鱼。祭祀用几百甚至上千头家畜。
商代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比农业更为突出。手工业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细,规模巨,产量大,种类多,工艺水平高,有世代从事生产擅长专精技艺的工匠,其生产规模之大和技艺水平之高,是当时世界所罕见的。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和酿酒等手工业很发达。
其中,尤其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器制造工艺的高度发展,成为商代文明的象征。在殷墟和郑州商城遗址,都发现有为王室所专用的青铜器铸造作坊。
商朝人已经发明原始的瓷器,这是瓷器首次在世界上出现。洁白细腻的白陶颇具水平,造型逼真。
刻工精细的玉石器表现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艺。丝织物有平纹的纨,绞纱组织的纱罗,千纹绉纱的縠,已经掌握提花技术。
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在各个生产部门内部分工日趋巩固和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商代的商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许多牵着牛车和乘船从事长途贩运的商贾。到商代后期,都邑里出现专门从事各种交易的商贩,吕尚就曾在朝歌以宰牛为业,还曾在孟津卖饭。交易是用海贝,骨贝,玉贝和铜贝等作货币。
自商代起,中国音乐进入信史时代。民间的音乐和宫廷的音乐,都有长足的进步。由于农、牧、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冶铸达到很高的水平,从而使乐器的制作水平飞跃,大量精美豪华的乐器出现。乐舞是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可考证的有《桑林》和《大护》,是商汤时期大臣伊尹所作。从事音乐专业工作者,主要有“巫”、音乐奴隶和“瞽”三种人。有关商朝的民间音乐的材料很少,《周易·归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
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总共发现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学者认识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甲骨文因刻写材料坚硬,故字体为方形。而同时的金文,因系铸造,故字体为圆形。
商代日历已经有大小月之分,规定三百六十六天为一个周期,并用年终置闺来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记录。
商代甲骨文中发现大致三万数字,有明确的十进制、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产生初步的计算能力。
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镜,能在较小的镜面上照出整个人面。
太戊七十五年(bc1520),去世,与太甲、祖乙并称三示(即三位有贡献的君主)。太戊死后,葬于相(河南安阳内黄县),谥号商中宗。
在《竹书纪年》中记载,太戊可能没有死去,而是在巡视途中遇到了祥瑞桑树,在桑树洞中修行,试图成仙,而将王位留给了儿子。在太戊修行三年之后,远方的各部落和方国感念太戊统治的清明,远道前来朝贡的有七十六个势力。商朝从此复兴,庙号为商中宗。
太戊陵位于河南安阳内黄县亳城乡刘次范村东侧。该陵坐落在一处古文化遗址上,也称“刘次范遗址”,是现今国内所存唯一的一处商代王陵。1986年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