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回到古代做皇帝>第一百九十五章:是虎是猫?

可情况容不得王虎多想,因为双方已经快接近彼此的弓箭射程了。尚有五百步的时候,双方不约而同地停住了脚步,哪怕都没有得到没有命令。

王虎这边的家兵们,看见对面齐刷刷的队列,以及以往看不到边的长龙火把,忍不住吞了几口唾沫。有几个机灵的已经在四处窥探逃生路线了,心中都道:“我的个乖乖,对面好像很强的样子,而且人马这么多,我们这些人上去,岂不是去送命的?还是脚底抹油,溜吧!”

王虎多多少少比这些家兵多了些见识,也见过大顺那些不成器的厢军,他们的士气装备,连王家的家兵都颇有不如。单凭士气而论,莫说没有眼前这支军队,就是比之乡间民夫也好不到哪里去。军纪松弛,军容不整,武器简陋,若不是披着大顺厢军的衣裳,人家还道他们是一支土匪,而且是被追赶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那种。

其实这也是大顺军制惹的祸,禁军乃是正规军,边军担任着戍边重任,自然是亲妈养的,什么好东西都先往那边送。不论是装备、粮饷,还是马匹,都是禁军先拿,边军其后。而厢军则是后娘养的,时常连汤都捞不到。什么好事都没赶上,还要受气。久而久之,便开始军纪松弛,军不成军了。

换句话说,边军乃是正规军,禁军则是王牌部队,轻易不出动。而厢军,则是杂牌部队,或者用民兵来称呼更加贴切一些。

这些厢军,单凭吃饷肯定是吃不饱的,还需要另找营生。许多厢军都悄悄地离开驻地,帮一些地主乡绅耕地,换取口粮钱财。在陆承启没有改革军饷之前,他们确实是在吃着空饷不干活。

但上一年陆承启突然宣布三支军队的饷银一律平等,晋升、抚恤制度一样之后,许多厢军士卒都慢慢回来了。毕竟监察士不是吃素的。一旦发现,有权告诉厢军指挥使,直接裁撤掉名额。有些人不以为意,白白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而一些老弱病残强制退役。但也得到妥善安置。一时间,厢军士气有所回升,前些日子,也陆续传来剿匪成功的消息。经监察士暗报,陆承启知道。这些消息还是可靠的。

但距陆承启的要求,还是相去甚远。是以,陆承启决定要统一训练。皇家军校的教习不是很多,无法分配到多达二十多万的厢军之中。而且厢军还分得那么散,也不好管理。鉴于此,陆承启便想出了一个法子,把训练好的禁军拉出去实战一番,把厢军调入禁军大营之中,统一训练。

接下来,便是要改革军制了。厢军这一旗号。实在有辱军士。在陆承启看来,厢军的旗号,等于把一支军队定义在杂牌军,这要想提高一支军队的士气,该是多么困难的事情?统一训练之后,便要裁撤厢军旗号,把厢军编入禁军之中。而且不再分得那么散,重要的军事重镇屯一些兵马,主旨是不能扰民。有道是,分散的五根指头。及不上握紧的拳头。唯有集中力量,才能军令畅达。后世的军区,也是出自这么考虑的。

当然,禁军的训练成效都没有检验。也不知道这些散漫成性的厢军要什么时候才能成军。如此一来,改革军制便遥遥无期。

除却厢军改禁军之外,陆承启还有一个想法,那便是民兵。毕竟现在大顺的乡政太过混乱,不方便管理。混乱到什么程度?乡、耆、都、管、团、保等名目多种多样,称呼都不同。更不用说管理了。里正、户长负责“课督赋税”。耆长则专司“逐捕盗贼”。内阁首辅徐崇光早已上奏对乡村管理这个问题提出了建议,是陆承启有自己的打算,才没有轻易地下定论,此事不了了之,可陆承启并没有遗忘。因为无法找到一个平衡点,推行民兵制度,陆承启才如此踌躇。

毕竟大顺并没有达到后世那种高度,可以一个农民养活几百人。这个时代,靠着精耕细作,才能提高粮食产量,如此低效率的生产方式,怎么能推行得了民兵制度?更何况,宗族观念的深入人心,家法远大于国法,这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想要解决乡政问题,不仅要从政治方面入手,还需要考虑到生产、法律、纲常礼教、教育等方方面面。可以说,现在大顺还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政政策关乎生死,断不可轻易下定论。既然现如今的制度还算可以,那就先不忙着改革。待得找一片区域做一个试验区,观测一番改革乡政后的效果,不好之处调整,好的继续保留。如此谨小慎微,才能杜绝最大的混乱。

而改革乡政的前提,或者说颁布政令的前提,都是要建立在一个国家机器之上,这个机器的保障,便是军队了。军队不行,陆承启做什么都缚手缚脚的,思前虑后,深怕踩着了地雷。

当然,王虎不可能想得到这个层面,因为他都不是这个层面的人物。有道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王虎只是感叹眼前的军队,军纪严明,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虽然他身旁的家兵也不曾说话,但对这些家兵熟捻于心的王虎知道,他们不是不想说话,而是被对方吓怕了。王虎此刻也隐隐觉得,这一次好像撞到了铁板之上。

为了维持士气,或许也是被对方逼得没有了退路,王虎深吸了一口气,提起中气,朗声问道:“来者何人,报上名来,我晋阳凶虎的棍下,不杀无名小卒!”

这段话,是王虎在看瓦戏的时候,听那些演习的人说的。好似在说的是三国时期的故事,王虎


状态提示:第一百九十五章:是虎是猫?--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