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穿越重生>重生一九零二(血路救赎)>第二百五十二章 分化拉拢

而对于美国,中国政府则采取了大规模招商引资的行动。此时美国的总统塔夫脱很有雄心,想有计划地扩大美国在国外的影响。他鼓励美国银行家和企业家到国外去投资,政府为在国外修建铁路和创办事业的企业家们提供贷款。

而中国正在趋向稳定的政局,广阔的市场,众多的低廉的劳动力,非常具有吸引力。加上中国政府表现出了依靠美国建设海军的意图,美国政府认为一个逐渐强大的、并对美国抱有善意的中国政府不仅能帮助美国扩大在华的商业利益,也许还能抵抗日本的威胁。

中华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后,美国舆论界就表现出热情的姿态,一再呼吁及早承认太平洋彼岸的“姊妹共和国”,国会议员还联名提出一项敦促政府承认中华共和国的议案。

但美国政府鉴于在承认问题上处境比较孤立,所以表示在“不拖延的情况下”同意与各国协调行动。与之相似,德国也同样面临着这样一种处境。

随后临时政府“左揽美利坚,右拉德意志”的外交策略非常成功,也表现出了足够的真诚,并争取到了两国工商业人士的大力支持,使得两国政府越来越倾向于摆脱所谓的列强协调行动,以国际承认来获取中华共和国政府的最大好感。

随着中国局势的进一步明朗,复兴党执政已确定无疑。美德两国都表示出将不顾其他列强的反对,准备单独承认中华共和国的意图。美国驻华代办卫理报告******说:“我们率先承认中华共和国,将极大地增进对我们已有的好感,而且可用来阻止其他国家提出不公平的承认条件。我们承认新政府越快,对中国以及美国在华的利益越有利。”

而德国公使则向国内报告说:“各国承认共和国无疑会在民众心目中加强新政府的地位,也会增加即将召开的国会的声誉,有助于平息可能出现的骚乱和久已存在的对动乱的担心。”

美德两国的这种态度引起其他列强的不满。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认为美德两国的行动“违反外交礼节”;日本外务大臣牧野伸显指责美德两国违反了列强一致的原则,有损于日本利益;俄国也对此表示了不满。

英、日基于对美德准备单独承认中华共和国的担心,经过密商后,日本又提出关于承认中国新政府的第二次倡议书。主张在中国能继续维持稳定局面,又能根据以往条约及惯例履行国际义务时,各国应尽可能地同时宣告对中国新政府的正式承认。

为了不致损害在华利益,英国则不再坚持必须由中国政府发表正式宣言保证履行国际义务作为承认条件。主张在国会选出正式总统后,由当选总统发一声明,表示中国政府将严格尊重其所承担的一切条约义务,外国人将根据既成惯例享有一切在华特权和豁免权。

所以,就在宋教仁通过了国会的表决。成为中华共和国正式大总统后,美德两国很快递交了承认书,并发表照会,承认中华共和国。紧接着,奥匈帝国、墨西哥和巴西也承认了中华共和国。

坚冰被打破了,英日俄的企图不仅破灭,而且在这个问题上拖延时间,肆意要挟的做法经报纸披露,招致了相当多的中国人的不满。几个月前,肃亲王善耆揭露日本策划满**立运动。虽然当时日本政府极力否认。并且将川岛等人保护起来而不了了之。但已经在民众心目中留下了阴影,如今日本的形象变得更加恶劣。

首先因此受到打击的是日本的正金银行,存款额持续减少,尤以上海、天津和北京的分行更为严重。每天刚刚营业,储户便排着队提款,然后转存于其他银行。

民间报纸也开始推波助澜,号召中国国民以实际行动支持政府,支持国家,绝不将钱存在不承认中华共和国的外国银行之中。由此,提款风潮由局部向全部。有逐渐扩大之势。

英国公使朱尔典默然不语,气愤不已的日本公使山座圆次郎正向他讲述着这次提款风潮的事情。

“这是蓄谋已久的,在前六个月的时间内,原来在北京的前清满蒙王公从正金银行中已经分批提取了超过三千万两白银的存款。现在又是中小散户的挤兑,这是对大日本帝国的挑衅。”山座圆次郎说完,望着朱尔典建议道:“我认为,英日两国应该联合向中国新政府提出交涉,以制止目前事态的进一步扩散和发展。”

新政府已经建立,政局也相对稳定。此时列强在中国已转入经济实力的斗争,而日本却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在国内,军部长期以来逼迫政府扩军造舰,对外扩张。以至开支浩大,赋税繁重,债台高筑,通货贬值,资金短缺,长期依赖外资输入。每年要支付九千万日元的外债利息,政府为筹付息金而大伤脑筋。日本一面想同英国争夺长江流域的经济控制权,一面又因无力投资,不得不提倡所谓“英国资金,日本头脑”的英日同盟新形式。

而英国政府虽然与日本有同盟条约,但矛盾也存在。英国政府认为关于中国政体问题,不宜从外部进行干涉。反对日本武装干涉中国,以及分裂中国的企图,对日本策划的满**立运动相当不满。认为“在满洲发起任何分裂活动,从保全中国领土来看都是不利的。”驻华公使朱尔典曾表示绝不同意东北从中国分离出去以免引起连锁反应,并要求日本采取合作态度。

你们图谋在满蒙的擅自行动,惹恼了中国政府,这是一次示威和


状态提示:第二百五十二章 分化拉拢--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