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汉末三国志>第061章 陆逊的军事能力

陆逊,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人。他是三国时期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之一,本人在各方面都有着极为出色的表现,是吴国的顶梁柱之一。

在军事方面,陆逊在襄樊会战、夷陵之战以及石亭之战三次江东重大作战中都有着杰出的表现,是江东继周瑜、吕蒙后又一位军事方面的优秀统帅。

【领兵作战】

在军事方面,陆逊从平定会稽山贼大帅潘临开始,获得了两千余部属。建安二十一年(216),陆逊配合奋武将军贺齐平定了在鄱阳的贼帅尤突,因此被拜定威校尉,屯兵利浦。

次年,陆逊又向孙权提议扩军,因此得以担任帐下右部督,都督会稽、鄱阳、丹阳三郡。同年,陆逊出兵击破被曹操策反的费栈。

建安二十四年(219),陆逊借助孙权和吕蒙等人讨伐关羽的机会,一举鱼跃龙门,成为了江东主要将领之一。

当时陆逊找到吕蒙,劝其利用关羽轻敌的机会趁机讨伐,吕蒙经过交谈后认为陆逊是可用之才,便推荐陆逊取代已经“病重”的自己,孙权即拜三十六岁的陆逊为偏将军右部督代替吕蒙,陆逊上任之后对关羽更加殷勤,进一步打消了关羽的戒心。在关羽将荆州部队调走之后,陆逊最终随吕蒙顺江而上,夺取了刘备旗下的荆州三郡,并且斩断了关羽后路,导致了后来关羽的兵败被杀。

战后,孙权即拜陆逊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镇抚荆州,此战也是陆逊的进阶之战。

黄武元年(221),蜀汉君主刘备领兵大举东征,孙权派陆逊代兵抵御,双方在夷陵一带交战,结果陆逊大获全胜,火烧连营,刘备几乎全军覆没。夷陵之战对于陆逊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此战后陆逊一举压服众人,成为了江东名正言顺的第一将帅,军事方面第一人。孙权也拜陆逊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为江陵候。

黄武七年(228),吴鄱阳太守周鲂伪降,引魏国大司马曹休入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假黄钺,率领三路大军,共计九万人在石亭伏击曹休,一举将其击溃,曹休惨败而逃,为贾逵所救。

嘉禾元年(232),陆逊亲自领兵率军向魏庐江进发,发现魏扬州都督、征东将军满宠设伏,迎击吴军。陆逊探得魏军动向,遂连夜率部撤退。

大概在嘉禾三年(234),孙权响应诸葛亮,再次大举北伐,派陆逊与诸葛瑾率部队进攻襄阳,其后孙权从合肥退兵,陆逊和孙权之间的机密军事信件被曹军截获,在这种情况下陆逊临危不惧,先假装向魏军发动攻势,后在从容退兵,得以安然返回。

当时魏国江夏太守逯式,兼领当地兵马,颇为吴国边境之患,但与魏国老将文聘的儿子文休一向不和。陆逊听说这一情况,即假装给逯式回信说:“得到您言辞恳切的来信,知道您与文休久结怨恨,势不两立,打算前来归附我国,我立即秘密将您的来信呈报给朝廷,并召集人马前来迎接您。您应当暗中迅速整装,再告知归附的准确时间。”吴军将信放在两国的境界上,逯式惶恐不安,于是亲自送妻子儿女返回洛阳。自此后逯式的部下再也不亲近依附他,因此被罢官免职。

嘉禾六年(237)孙权遣陆逊督军征讨彭丹。同年吴中郎将周祗赴鄱阳郡征兵,周祗问计于陆逊,陆逊认为鄱阳郡百姓易动难安,不召为妙。周祗等不听,果然激起民变,吴遽等人聚众起义,杀死周祗,陆逊与陈表征讨吴遽,吴遽被招安,得精兵八千余人,三郡平定。陆逊任命陈表为偏将军,晋封为都乡侯,北往驻守章坑。

赤乌四年(241),陆逊修筑邾城。

黄龙元年(229),孙权正式称帝,他赞赏陆逊的功绩,在大将军之上又设置上大将军,地位高于三公,相当于大司马。陆逊被拜为上大将军、右都护。陆逊就此成为了孙吴第一位上大将军。

【军事生涯和评价】

从陆逊的领兵生涯中可以看出来,陆逊投靠孙权实际上是很晚的,一开始也只是靠平定一些小规模的叛乱刷战绩,在江东将领内部地位并不是很高,大概属于校尉级别,别说杂牌将军了,就连中郎将也未必比的过。

建安二十四年(219)的襄樊会战是陆逊鱼跃龙门的关键转折点。为了进一步麻痹关羽,孙权和吕蒙提拔尚且名不经传的陆逊坐镇取代吕蒙驻军陆口,而陆逊抓住了这一次机会,不仅出色的完成了麻痹关羽的任务,使得关羽调走了荆州的大量部队,还和吕蒙一起讨伐荆州,击败,收降关羽麾下多名将领,一路攻克多个城池,占据了占领了秭归枝江、夷道,守住了峡口,堵住了关羽退回益州的大门,最终将关羽生擒处死。

襄樊会战中,陆逊先是担任偏将军暂时替代吕蒙驻守陆口,后拜抚边将军、领宜都太守,最终被孙权封为镇西将军,镇抚荆州,一战就完成了sān_jí跳的过程,从中层将领直接变为了上层核心统帅之一。

然而陆逊因为资历不足,崛起太快,所以无法被江东众将所信服。这点在夷陵之战中表现的就非常明显,毕竟陆逊在当时也才从军不到十年,年龄还不到四十岁,在其他将领看来陆逊可以说就是黄毛小子,后晋晚辈一个,只是靠蹭了吕蒙的功绩才能有这个地位,所以大家心理不服气那是非常正常的。

但陆逊在这一战中打服了所有人,几乎将刘备全军歼灭,所以


状态提示:第061章 陆逊的军事能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