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少追妻n次方:豪门独爱
但相对于这么多的摩托车,想来绣城人的收入肯定很高吧?说不定开汽车的人也不少?
然而早晨时候街道上的汽车,实际上却并不是很多。有一些菲亚特小土豆,有一些苏联的拉达,还有大沽的大发面包车和极少的桑塔纳。更多的是圆头圆脑、看起来颇有点憨厚可爱感觉的公交车,它们在自行车和摩托车的海洋里,简直就像沙丁鱼群里的鲸鱼一样。
虽然听说绣城很可能在今年拿下一个特区名额,但要和深土川比,两者又是不同的风格。
深土川的特区地位,很大程度是因为它与香江隔河相望、比邻而居,在与国际经济交流中因此有特别的优势。
在经济上,深土川主要承接的是港资、侨资和国际投资,经济运行的模式是外向型的,以进出口为主。工业模式上主要是加工业,像是服装厂、电子厂、玩具厂,产业集中在人力密集型领域。
然而对绣城来说,却不可能这样做。首先绣城没有这个地理优势,它身处渤海内侧,周围没有香江这样的对外资的号召力并没有那么大。
其次和深土川当年建设中全国支持也不能比,绣城可以依靠的也只有渤海省一省之力,最多就是东三省齐心协力。进出口优惠的政策即使一样,恐怕也无法与具有先发优势的深土川相比。
再者深土川的工人可以说是吃苦耐劳,女工们可以坐在操作台前一整天,就连上厕所都有时间规定。但这样的劳动纪律,不论是八十年代还是二十一世纪,从来都没有在东北能够流行过。
究其原因,大概是东北过早的进入了高度城镇化社会。以渤海省为例,八十年代城镇化率高达42.4,全国仅次于帝都和魔都和大沽这三个直辖市。
到1990年,渤海省的城镇化率是50,到二十一世纪,则是67。在中国飞速发展的这三十年,城镇化率才提高了25。然而这样低的增长速度,到2014年渤海省的城镇化率仍然还是全国第五。
城镇市民在八十年代相对农业人口是特权阶级,生活要优渥的多。福利、生活条件和就业水平,理论上是远超过中国其他省区的。本身就不担心就业问题的东北工人,是无法“忍受”像深土川的“血汗工厂”里的管理模式的。
或者可以换个说法,八十年代的渤海省大概能算是“穷光蛋发达国家”。和那些未来被中国产业粉碎的发达国家类似,中国改开之后爆发的生产力最先粉碎的就是国内的“发达地区”,也就是共和国的长子们。
和发达国家搞不起人力密集型产业一样,东北的土壤在现阶段也并不适合这条道路。
这样一来,也就从根本上说明绣城即使成为特区,也不可能照搬深土川的经验。
这种指导思想表现到现实中来,就是绣城和深土川截然相反的两种城市气质。
深土川的城市道路上,现在已经有不少的汽车在跑了。“中华第一高楼”的深土川大厦,更是成为了改开的象征。宽敞繁华的深南大道,简直可以堪称是时代的脉搏。在华强北的荒原上,已经是一片片工厂开始拔地而起。
与显现出勃勃生机的深土川相比,绣城似乎显得有些平凡。
城市里最高的建筑物,是建造于1057年的一座古代石塔。城市里最宽敞的道路,是火车站前一条双向四车道的普通商业街。整个城市最常见的高层建筑,是工厂里耸立的烟囱。人们身上的衣服,似乎也没有深土川特区那样追赶潮流。从表面上来看,绣城和如今中国其他的重工业城市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除了人。
在绣城的大街上,可以看到不少人甚至在利用等红灯的时间里,仍然捧着一本书在尽快的扫上两眼。
未必是这个人有多么好学,也许他的单位今天有一场测验正在准备。
相对于其他的工业城市,绣城早晨的通勤车就要多的多了。一辆辆刷着厂名、公司名,圆头圆脑的公交车从辛晓松眼前驶过,似乎没有一个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