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青春校园>文艺生活>461.第460章 武术和舞蹈

对于李桉在交流时的言论,内地电影人有不同的意见。

电影行业的工业化本来就是圈子里争论的焦点,要不要走好莱坞的模式还没有定论。

坚持艺术论的人认为好莱坞模式吞噬了导演的创作才华,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导演在其中起到主导的作用,其他的一切都是辅助导演的工具。

包括演员都是如此,这就是导演中心制。

华国电影行业一直采取的就是这种创作模式,这造就了导演非常高的地位。

他们认为国内不能照搬好莱坞那一套,除了好莱坞,还有欧洲的道路可走。

欧洲电影人崇尚个性化创作,批判好莱坞电影的商业化,所以欧洲盛产文艺片,国内的艺术院校在教学的时候是以欧洲的影片为主。

这是国内电影圈推崇艺术论的主要原因。

多年以来,学校的老师就是这么教的,这种观念早已根深蒂固。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好莱坞的商业电影正在攻占全球的电影市场。

以《泰坦尼克号》为例,这部电影不仅在华国获得成功,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它让全世界的电影人看到了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威力。

超过十亿美元的票房就是最好的证明。

路怎么走看起来很明显,总局组建华影集团就是一种尝试,能不能成功还是未知之数。

有人不看好李桉未来的前景,认为李桉在好莱坞的体制下会消磨掉自己的才华。

这种事情早已有之,不少欧洲的著名导演前往好莱坞发展,获得成功的人很少,他们的性格和理念很难适应好莱坞的拍片方式。

国内媒体对李桉来到京城进行了报道,有追捧也有批评。

好梦公司召开了一场发布会,宣布邀请李桉执导《卧虎藏龙》的消息。

这个消息以前只在圈子里流传,没有得到证实,这是第一次正式向外界说明。

影片的总投资是一千万美金,至于演员都有谁,以后会陆续公布。

一方面演员还没有定下来,另一方面,这是一种宣传策略。

让媒体自己去猜,去向演员证实,这样一直都会有相关的新闻出现在报纸上。

李桉回答了作为导演的问题,他要拍一部不一样的武侠片。

他不是说说而已,这次来京城,除了选演员和看外景,他还准备拜访一些武术名家。

李桉随身带着不少记载武功的书籍,倒不是武功秘籍,而是武术家的心得体会,他想从中体会到武者的精神,用在电影之中。

这点他和林子轩提起过,请林子轩为他找几位内地的武术家进行交流。

李桉追求的是一种精神,香江武侠片里的武打不同于武术套路上的演练,用的只是武术的外形神气,而不是本质。

武术讲究的是实打,招式要有效的击败对手。

武侠片里的武打要在视觉上呈现动作的动感、美感和电影感。

说白了,就是看着能打、刺激、帅气,至于现实里能不能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观众看的兴奋,花钱买票就行了。

李桉在香江和武行们交流过。

香江的武行大多是京剧戏班出身,包括程龙、袁和评、程晓东等人,以前都学过京剧。

在香江的武侠片里,套招就是京剧舞台上的编舞,是一种“戏”的概念,而不是“武术”的概念,武术只是一个幌子。

电影中最精彩的武术动作,往往是京剧武行出身的人编的。

他们把武术和京剧融合在一起,从其中的亮相和身段都能看出京剧的影响。

武行在出拳和收手的时候既帅又快,两人交手的时候表现出的劲道很有戏感,这不是真正的武术,要编演过才行。

观众看武侠片,和在戏台下看京剧的武戏一样,不会紧张和投入。

它呈现的是一种距离的美感,疏离而超然,和看真实的拳击比赛的感觉绝对不同。

据说香江以前的电影武行里不乏练家子,但因为需求,电影里的武打招式和现实里的武打招式渐行渐远,慢慢的形成了武术搁一旁,只追求电影感的局面。

李桉不想用京剧表演的路子来拍《卧虎藏龙》,在这点上和香江的武行有分歧。

他们觉得拍的好看点就行了,可李桉想拍的更写实一些。

比如剑是双刃的,不能过肩挥舞,否则容易伤着自己,刀才能过肩。

香江的武行在这点上用的就不对,用剑像用棍子一样,不符合武术的基本原理。

棍打一片,剑点一尖,这都是武术中的要诀。

香江武行不注重武术原理,而是能用则用,为求方便和荧幕效果,自己研发了一套办法。

内地科班出身的武术人员更讲究这些。

不过,如果真的让内地的武术队或者武术名家来拍电影,写实是写实了,可拍出来的效果不好看,没有香江武行编排出来的招式具有美感。

到底是用武术还是舞蹈?

李桉颇为挣扎,他来内地和武术家交流,是想在武术和舞蹈之间找到一条新的路子。

这其实是香江武行早就验证过的东西,电影是电影,武术是武术,根本不是一回事儿。

只是,李桉还是不甘心。

他想拍的武侠片不仅要好看,还要有一种精神在里面,演员要遵守武术的基本原理,出拳用剑都要有各自的姿势。

李桉不想拍那种快速打来打去的场景,他想把武打动作放慢给观众看。

快好拍,糊弄一下就过去了


状态提示:461.第460章 武术和舞蹈--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