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我有皇帝分身>第250章 “五年复辽”别TM的逗我玩了!

“如士绅大户皆如此,登莱治下何瞅天旱?”孙元化感叹了一下,然,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

他并不愿意过于得罪本地的地主和文人们,显然他以后的成绩不会太理想。

然,山东是朱子龙以后当大后方用的,不能有失。

为此,地主们不听话,他决定让合作的商人们多少出点血。

于是,各种请贴就从侯府里发到许多山东商人的手中。

现在登州和烟台的这些商户,眼珠子都盯着朱子龙吃饭呢。在他们的努力下,朱子龙的美洲货品,已经卖到了周边几个省,远的都买到广东、陕西、四川这些地方了。可见这些商人的能力强大!

所以,对于朱子龙的请贴,他们不敢不来。

据一些学者估计,明末人口约一亿五到两亿上下,就算二十分之一或十分之一的人口是有钱人,明末的有钱人也能多达两千万左右。

朱子龙的商品,基本上主销有钱人的市场,这个市场前景,目前仍然还是很广大的。

在朱府里,一众商人们等了有半个时辰,朱子龙才姗姗来迟。

见到朱子龙到来,许多人都行礼,一些没功名在身的商人,还得跪下行礼。

“各位地方贤达,今日……”朱子龙开始演讲。

大概意思就是,我代表朝廷牧守一方,现在出现了旱灾,大家都是本地人,为了本地百姓的好,请大家来了,都意思一下。官府在拨一点钱粮出来,共度难关。

否则,潜台词是,本侯难做官呀,这官难做了,美洲货也就难做了,是不是?

“地方有难,张某义不容辞,认捐粮食五百担,银三千两。”很快,朱子龙事先安排好的商人托说话了。

“吾愿随张叔尾骥,认捐粮食五百担,银三千两。”商人托二号,也是急急跟进。

其它商人见状,这都有了出头鸟了,纷纷跟着就按照这个标准来捐。不一会的工夫,只要跟朱子龙的商号有生意来往的,都在这个数字的基础上,往下稍微调整一些。

很显然,朱子龙的号召起作用了。

几百位合作的商人每个人损这么一笔,算下来。只少是粮食几十万石,银两近百万。

粮食一担基本就是一石重左右了,根据《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给的这个明朝的一石米约重153.5斤。这个斤不是现在500克的斤,而是明代594.6克的一斤。

也就是一担约为200斤粮食了,几十万石粮食,就是几千万公斤粮食,再加上近百万两的银子,绝对可以再从外地购买到这么多的粮食。

所以,朱子龙这一次私下,归属自己的个人劝捐,基本上是一下子白白免费得到了近5000万斤粮食到手。

一侯之力,竞然比一省所有地主捐给孙元化的粮食还多nnn倍,而且不归官府处置。可自行处置!

真是nb!

当然,这些捐的商人们也是无法,都是有原因的,毕竟不捐以后可能就不能从朱子龙这里拿现代货了。再说了,他们的粮食也不可能立刻运来,是分批的。等于是合同绑定一样的走,看双方合作长久和时间定!

只要大家合作的长久,他们只当这是给朱子龙的部分回扣了!

有些人根本没想过朱子龙会拿出粮食给难民们用,他们以为朱子龙只是为了练精兵,找个理由来合法贪污一把的。

只是,他们以后肯定会大吃一惊,因为朱子龙确实是真心要救灾的。

将众位合作的商人送走,只等他们日后将粮食和银子分批送来,朱子龙回到了房间里,准备附体去皇宫,处理国事。

最近他附体皇帝分身的次数比以前少了些,主要是因为本体这边事太多,浪费了不少精力。

不过,对于皇帝不太管事,他却并不担心什么。

因为明朝是个很特殊的时代,皇帝太能干,其实也并不是什么好事。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举个例子吧,大明朝最懒的皇帝应该是万历帝了。

他30年不上朝,真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风景。如果你知道这件事是在:皇权与文官制度发生了剧烈冲突,皇权受到压制的情况下发生的,不上朝是万历帝的消极对抗。你会有何感想呢?

皇权受到压制,怎么可能?不是说明朝很黑很****的吗?是啊,已经****到皇权都受到了压制了!不可思议吗?确实。

皇权受压制时,万历帝没有因为大臣与他作对而杀过一人。不上朝也并不是不办公,万历年间的很多大事小情,都是万历帝处理的。大的如万历三大征(全胜),特别是明朝的援朝逐倭战争,一直是在万历关心和支持下进行的。

小的如利玛窦进京传教,建立教堂等,都是在万历过问下,得以顺利进行的。东西方文明得以交流,万历皇帝在后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明朝的皇权是有限的,内阁是很成熟的。

很多国家大事都是内阁处理了。内阁的老大称为首辅,类似与现在的总理或者首相。这些内阁成员大都是学时渊博,德高望重,聪明绝顶之人(有时也会有些混蛋)。这些人的努力,成了大明皇帝懒散的资本。这就是明朝的部分皇帝不勤政,机构却能一直正常运行的原因。

顺便说一句: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其实是个笑话。因为除清朝外,中国历朝都是开放的,真正的第一人哪能跑到清朝去呢?林则徐不过是清朝看世界的第一人罢了。

明朝的皇帝不太管事,只管大方向


状态提示:第250章 “五年复辽”别TM的逗我玩了!--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