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盛唐不遗憾>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李安觉得长城是先有强大的防御作用,然后,在这个防御作用的基础上,才衍生出了连接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纽带作用。

在没有长城的情况下,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似乎来往会更加的方便,但凶悍的游牧民族会南下偷袭和劫掠,根本不会很好的与农耕民族做贸易,既然用刀剑就能抢到大量的财富,那为何还要用自己的牛羊去交换呢?

而有了长城之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游牧民族南下的时候会被长城所阻挡,若是强行攻打,则会受到很大的损失,若是每次南下都损失惨重,那么,没有任何一个游牧部落能够承受得起。

可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需要的物资也是比价多的,而大部分的物资都必须从农耕民族那里获得,既然南下劫掠的这条路行不通了,那就只能采取更加温和的办法了,也就是所谓的互市,用自己手头多余的牛羊马匹,还有珍惜的特有药材,来交换他们所需要的粮食,食盐,铁器,丝绸,茶叶等等物品。

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有了长城的存在,才迫使周边的游牧民族不得不与农耕民族握手言和,利用自己手中的物资与农耕民族进行物产的交换,从而促进两族的繁荣和安定,在这个过程中,长城的巨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长城对于农业民族是极为重要的一道防御设施,而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其实也不是坏事儿,因为有了长城之后,游牧民族的部分野心家就会有所收敛,从而安安分分的治理自己的部落,而不会带着自己部落的兵马去南下打劫,虽然南下打劫能够获得大量的财富,但每一次南下都意味着有好多部落青年要埋骨他乡,长期的战争伤害的不仅仅是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来说,也是持续的流血和牺牲,对双方都是没啥好处的,而长城能让两个民族握手言和,这岂不是皆大欢喜的好事儿。

而随着长城的纽带作用,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农耕民族的文化和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从而让游牧民族非常的向往,进而开始了汉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造成的直接好处,就是天下的大一统,不论是长城南部的农耕民族,还是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最后都成了一个国家的人了,比如大唐帝国就是如此,在长城北方很远很远的位置都是大唐的国土,整个北方再也没有敌人了。

在这种情况下,长城的存在似乎显得没有多大的意义了,但主动拆除城墙也是一件耗费精力和财富的事情,所以,即便长城已经没多大作用了,但也不会主动拆除的,放在那里也是一道很不错的人文景点。

另外,尽管长城已经是大唐内部的一道城墙了,但北方臣服归附的游牧民族之中,还是有一些野心之徒的,他们归附大唐王朝,并不是真心实意的,而是摄于大唐帝国的强大武力而不得不归附,而万一大唐内部出现一些问题,那么,这些归附不久的游牧民族,就极有可能会起兵叛乱,历史山的安禄山就是一个游牧民族的后代,他归附大唐帝国之后,被封为权力很高的节度使,可他却在看到大唐多次败给南诏之后,毅然决定反叛大唐,从而给大唐帝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让大唐帝国从此开始衰败,再也未能缓过劲来,一直到灭亡那一刻的到来。

所以,在关键的位置,长城不但不能拆除,反而还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维护,只有那些真的用不着的城墙,才会任由其自生自灭,不再花费钱财进行建设何维护。

“长城的每一段墙体,都是老百姓用汗水浇筑的,这里面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诉说,刚才说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而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夫人想听吗?”

李安开口问道。

李寒露笑着点了点头,开口道:“当然想听了,夫君说几个听听。”

李安想了一下,开口道:“那就先讲几个下故事吧!第一个故事是冰道运石……”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皇帝要求工匠在长城的某处位置,修筑一座高大的关城,为了保证关城的坚固,关城所使用的石头,都是又长又重的石头,是在一座石头山上一个个打凿好的,这些石头很重很重,四五个人都抬不动,车辆也拉不动,而且山高路远的,非常难以运输,这可急坏了工匠们,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可山上的大石块堆积的越来越多,就没有一块能够运到修关城的位置。

若是耽误工期的话,没有工钱倒是小事,闹不好连小命都保不住,众多工匠正在长吁短叹,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突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绣,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并按照指示进行操作。

等到了冬季降温来临的时候,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并在路面上泼水,在冷风的吹拂下,路面很快就结了一层厚厚的冰,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就把又下了,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要参拜的地方。

这个小故事体现了华夏老百姓的智慧,在当初修建长城的时候,就是有了这些有智慧的老百姓,才能够把长城修筑的又快又好,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听完第一个故事,李寒露突然想到李安曾经利用冰雪和滑雪板大破她们部落的兵马这件


状态提示: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