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盛唐不遗憾>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若不是老杜告诉自己这些消息,李安真的很难想象,那个几乎毫无存在感的丰王,内心居然如此的渴望权利,这极大的超出了李安的认知。

这个丰王李珙一直都是打酱油的存在,从未受到群臣的关注,就连皇帝也只是象征性的给他封了王,没有给他任何的锻炼机会,似乎,皇帝从未想过让年轻的丰王继承大统。

可事实已经摆在眼前了,老杜不是一个信口开河的人,同样的,老杜的御医朋友也不会闲着无事编造这样的瞎话,这可是一不留神就会掉脑袋的话,是万万不能乱说的,而既然他们说出了这个事情,那就肯定十有八九是真事了,绝对不可能有假的。

小小的丰王李珙都有谋取继承大统的心思,其余的皇子又会如何,在暗地里是否都在蠢蠢欲动呢?尽管暂时他们被看管的死死的,但弄点小动作也不是没有可能,而发生这种事情的可能性很高。

按照后世的史书记载,丰王确实是因为反叛被赐死的,这已经足以证明丰王是有反心的,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夺位机会罢了。

那是广德元年十月,也就是代宗李豫上位的时候,因为大唐长期内乱让国力大减,而同时期的吐蕃帝国却强盛了起来,精锐的吐蕃大军突然出手,向大唐的都城长安城发起进攻,虚弱的大唐守军自然没有挡住吐蕃精锐大军的实力,于是,皇帝李豫带着一群人离开皇宫,一路向东跑去陕州躲避。

而将领王怀忠却直接关闭宫门,收拢五百骑兵,簇拥着还未离开京城的十王宅诸王,前去投靠吐蕃帝国,结果刚走到城西就遇到了大元帅郭子仪。

王怀忠指出吐蕃军力强盛,皇帝都逃离都城了,大唐的天下就要无主了,老百姓也没有效忠的对象了,现在他手里掌握着诸王,而郭子仪手里掌握着军队,只要他们联手,就能够废掉逃跑的皇帝李豫,拥立别的皇族当皇帝,到时候,郭子仪就是开国功臣了。

郭子仪还没有回答,丰王李珙就急不可耐的催促郭子仪,责怪郭子仪为何还不表态,大有让郭子仪支持自己当皇帝的意思。

然后被裹挟同行的行军司马王延昌痛骂一顿,说丰王大逆不道,怎么可以说出这等狂妄的言语,而郭子仪自然也是不会听从王怀忠建议的,老郭对大唐一片赤诚,怎么可能会轻易背叛皇帝呢?他同样斥责了野心勃勃的丰王,让丰王无可奈何,所有人只能跟着郭子仪,一起前往陕州。

到了潼关的时候,行军司马王延昌将丰王李珙的大逆不道告诉了皇帝李豫,而李豫并没有责怪自己皇叔的意思,选择了原谅他,但自认会有所疏远了,可这个丰王实在不是一个省油的灯,被疏远了心理不爽,言语上有些不甘,从而再次被揭发,群臣也很担心丰王会作乱,影响本就飘摇的大唐朝政,于是都请求将丰王李珙处死,皇帝自然也是借坡下驴,将自己的皇叔给赐死了,以免这货真的给朝政带来不确定的灾难。

由此也能看得出来,这个丰王确实不是一个省油的灯,也确实是一个有野心的皇子,否则不可能按时老郭支持他当皇帝,而这种心思不太可能是一时间形成的,比如是经过了几十年的酝酿,才会变得如此的急迫,在那种危急关头,他居然能够说出那样大逆不道的话,可见也是赌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了,可见对权利的痴迷到了怎样的程度。

除了这个丰王,永王李璘同样也是后世史书上记载的野心家,这货从小被肃宗养大,与太子的感情应该是最好的,可最终也是为了权利而与已经登基称帝的肃宗对抗,最终落得个战败被杀的下场。

其余的一些在史书上没有记载有野心的皇子,并非是一定没有野心的,只是没有表现出来罢了,就比如丰王李珙,若不是自己作死,冒险鼓动郭子仪,也不会落得个身死的下场,如此,史书上也就不会有这方面的记载了,人们所知的丰王李珙,也许就与陈王李珪,恒王李瑱一样的打酱油了,史书上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记载,毕竟,没有故事没有影响的皇子就是打酱油,史书不会在这些酱油的身上留下太多笔墨的。

李安已经可以肯定,丰王的事情只是冰山一角,其余的皇子之中肯定也有野心之辈,真正自甘平庸或者说完全放弃帝位的恐怕很少,而且,就算有些看上去完全没有争心的人,也未必真的没有争心,同样的,就算你没有争夺的心思,也不会影响你成为下一任帝王,比如太宗的第九子李治,一直都不在争夺皇位的人员之中,最后不就是鬼使神差的成了最后的上位者了么,只要不到最后一刻,一切都是未知数。

而后来的肃宗,若不是在马嵬坡发动兵变,然后北上灵武登基称帝,很有可能一辈子都做不了皇帝,就凭他的身体,根本就熬不过自己的父亲。

也就是说,肃宗的冒险获得了成功,而永王和后来丰王的冒险,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了,有时候冒险也是要看成功几率的,盲目的冒险非常的不可取,肃宗一直都是老老实实的,而在最关键的时候给自己的对手来了个致命一击,不但杀了杨国忠一党和杨贵妃,同时还给自己的皇帝父亲造成了致命的打击,让李隆基心情抑郁从而走在了他的前面。

肃宗的手段可谓是稳准狠,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而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与他早先的经营绝对有很大的关系,若是他真的老老实实的待在皇宫内院,不与任何


状态提示: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