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随之派人送信给‘在高轲身旁的刘、关、张’道:“袁绍无所作为,久必有变。吾等且归。”
刘、关、张得信之后,知道讨董之事大势已去,便与高轲辞行,回平原去了。毕竟他还有个平原令的官职在身。
高轲本想挽留刘、关、张三人,但是想起刘备素有抱负,先后投奔袁绍、陶谦、曹操、刘表……数路诸侯,皆没有为他们所用。知道这种人自己驾驭不了,便熄了这个念头,放行了三人。
刘、关、张回到公孙瓒军营处后,公孙瓒遂拔寨北行。至平原,令玄德为平原相,自去守地养军……这是后话,我们暂且不提。
却说联盟军这边,走了孙坚,走了曹操,走了公孙瓒,一时间兵无战心,随后兖州太守刘岱,向东郡太守乔瑁借粮。乔瑁推辞不给,刘岱便引军突入乔瑁大营,杀死乔瑁,尽降其众。
袁绍见众人各自为事,联盟已名不副实,便领兵拔寨,离洛阳,投关东去了。自此十九路诸侯分崩离析,各自散去。
在前方‘与董卓周旋的高轲’闻报气得是火冒三丈,大骂道:“竖子不足与谋!”
黄忠、庞德等闻言也是义愤填膺,直言要去灭了这群乱臣贼子。
荀爽叔侄劝慰高轲不要妄动肝火。
荀彧问道:“不知将军接下来意欲何为啊?”
高轲无奈道:“且先追逐董贼,看看有没有机会接回天子,如若不成,再图别事。”说完以后,寻思了一下,对李峰道:“你派几人袁绍明面退兵,实则暗藏兵丁与黄河渡口。袁公路则是占据武关、青泥隘口,孙文台等人表面回返驻地,实则在虎牢关外就失去踪影。”
荀彧等人闻之面面相觑。
荀攸捋须道:“将军是想混淆视听,令董贼投鼠忌器,不敢回军与将军决战?”
高轲苦笑道:“无非是尽人事听天命罢了。董贼如果识破,与我决战,我也只好退兵。如果识不破,我就再追逐几日,看看能不能救回天子。”
荀爽等人点点头,心里都明白这个希望根本就不大,不过都为‘高轲忠君爱国的心志’所感动……毕竟如果捞名气的话高轲已经捞够了,十八路诸侯分崩离析、功成身退就是明证。但是高轲宁可冒着‘被董贼歼灭’的危险,依旧孤军深入,无非是抱着万一的念头,期盼能迎回陛下罢了。此等以身殉国的行为,由不得几人不感动。
高轲却不知,从中军大帐出来后,荀爽几人便藉着‘今日高轲的所作所为’讨论了起来。
荀爽问荀彧道:“文若你刚才只问了高太守一句便闭口不言,可是心里转着什么心思?”
荀彧笑笑,未置可否,却反问道:“叔父、公达(荀攸的字),你们观高太守其人如何?”
荀爽一怔,随即沉吟道:“观其所作所为,当可当得‘忠臣’二字;当初董贼‘废帝为弘农王’之时,当众欺凌何氏母子,满朝文武皆敢怒而不敢言,只高轲一人出列斥责董贼、扶何氏母子出殿,事后他也是第一个当殿刺杀董卓的,再看其今日所为……可知其是真有‘扶助天子’之心,并非像其他人那般是别有用心之徒。”
荀攸笑道:“可是高太守擅自攻伐刘焉,将‘川蜀至汉中的门户’尽皆掌控己手,使得‘整个川蜀’在其面前如同‘待宰的羔羊’一般,再无防御之力。焉知他没有自立之心?”
荀彧摇头道:“刘焉乃投机倒把之徒,劝先帝‘恢复州牧制度’就是他一手促成,我听闻他原先本想自请充任交州牧,意欲借此躲避世乱。
后来他听闻益州刺史郗俭不理会张修之乱,在益州大事聚敛,贪婪成益州有天子之气,便改向朝廷请求为益州牧。
如此谋划算计,可见其早有不臣之心。
何况他趁着高太守攻伐董卓之时,命贼子张修、张鲁断高太守后路,此等不忠宗庙的乱臣贼子,高太守心中有气,派人攻打他也在情理之中。”
荀攸闻言大笑道:“文若如此替高太守说话,恐怕心中已有定计矣。”虽然荀彧是他的叔叔,但是他的年纪比荀彧要年长,故而二人平时都以表字相称。
荀彧没有理会荀攸的大笑,反问道:“公达(荀攸的字)你意如何?高太守虽没明说,但招揽之意已颇为明显,你是打算回乡以待时机,还是打算与我一同去汉中走一遭?”
荀攸闻言笑容渐敛,略有些犹豫道:“我本打算先去袁绍处看一看,毕竟袁家四世三公、海内名望,不过今日观高太守奋勇而不骄躁,敢于直面险境却又知进退、派人散步袁绍等人还没退去的谣言……我又有些犹豫。”
荀彧摇头道:“公达还是不要自误了,我本也想去袁本初那走一遭,不过前几日听刘、关、张言其所作所为颇为不齿……他不仅任人唯亲,纵容袁公路排挤孙文台;还藐视刘、关、张等能与吕布一战的能臣猛将,只因为他们出身低微……可见其并非明主。纵然他出身高贵、资源雄厚,又能如何?项羽当年是名将项燕之后,高祖只是一小吏,最后天下还不为高祖所得?”
历史上荀彧确实去了袁绍那里一趟,不过最终看出‘袁绍终究不能成大事’,便离弃了袁绍,投奔了曹操。可以说高轲这次将荀彧救下,让他提前知道了袁绍的嘴脸,倒是省了他这一番蹉跎。
荀攸闻言还有些踌躇道:“那文若……你观曹孟德如何?”
荀彧叹声道:“曹孟德见识卓越,倒也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