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宦儿>第二百零四章 一语中的

被皇帝视为迁都中间派的韦敞在于承恩和景昭面前保持沉默,皇帝心念一动,已是猜到了韦敞的心思,却也没有勉强他,只对景昭转而问道:“景公还好吧?”

景昭明白皇帝是在向他探问父亲得知姐姐景暄殉国的消息之后,是否能支撑得住,遂敛容答道:“景昭从长安动身前,家父还要景昭莫在圣上面前提起姐姐,免得惹圣上伤感。家父已传命三军,看守好宫内、京内各处库藏,恭候圣上回銮。”

皇帝不知是被景昭的话感动了,还是对景暄的死感到愧疚,竟落下了两行泪来,。他接过王保儿递过来的巾帕,边擦拭着泪水,边推心置腹地对景昭说道:“并不是朕不愿返回长安,正如景公在第一份奏章中提及的,长安系高祖、太宗创立本朝基业的根本之地,若非万不得已,朕怎会舍得将都城迁往它处呢?可方才承恩所言确是实情,目下吐蕃虽撤出长安,退守泾州,兵马也多有损失,但稍假以时日,待兵马补充完备,他们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到时朕该何去何从?诚如你所说,即使吐蕃人短时间内难以补充足够的兵力对我朝第二次发动大规模进攻,然而,景昭啊,你别忘了,此次只是吐蕃单军突进,北面的突厥、西面的吐谷浑以及西羌诸部落还都按兵未动,如果这些个蛮邦有朝一日联起手来,共同举兵来犯,西疆诸城又沦入吐蕃人之手,长安城毫无屏藩可言,岂不是如同群狼嘴边的一块肥肉,什么时候它们想吃就能一口吞下。为社稷安稳计,迁都洛阳还是更适当些。”

皇帝公开表明了态度,于承恩颇为自得地向后仰了仰身子,一双手交叉着捧于腹上,用眼角的余光睨着景昭,想瞧瞧他还有什么话说。

“陛下,景昭虽然年轻,常蒙家父教诲,素知陛下登极以来,立志以仁孝治天下,仁者,得人心者也。如今长安百姓皆在翘首盼望陛下能重回长安,天下人尽把陛下驾临含元殿听政视做朝局稳定的象征,陛下千万不可辜负了天下苍生的心意啊。”景昭跪着趋前几步,辞气恳切地向皇帝央求道。

韦敞走上前,边伸手想要扶起景昭,边低声劝他道:“国舅,不可惹圣上动怒。圣意已决,下官劝你还是从了吧,不要再做无谓之争了。”

来兴儿自进得帐来,一直跪在景昭身边,将方才帐中诸人的神态、举止都一一瞧在眼中。其中,尤其令他气恼的就是这位与他在延英殿共过事的韦敞韦大人了,此时听到韦敞来劝景昭不要同皇帝起争执,禁不住冷笑两声,毫不客气地挖苦韦敞道:“韦大人和稀泥的本领称得上是突飞猛进,令人刮目相看哪。只是方才皇上有意征询你对迁都一事的意见时,你为何视而不见,一言不发呢?敢情也是怕得罪了什么人,才不敢径直说出心中的真实想法吧?”

“大胆,圣驾前哪儿有你说话的份儿!”王保儿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冲来兴儿厉声呵斥道。

“无妨,无妨。”皇帝摆手制止了王保儿,面向来兴儿问道,“你指责韦敞不敢照实说出真实的想法,朕且问你,他心中真实的想法你可知道?关于迁都一事,你有什么想法没有?”

来兴儿再次向皇帝叩首道:“区区小民,本无资格在皇上面前妄言国是,但小民昔日曾与韦大人在宫内共事过一段时间,对韦大人的满腹经纶、远见卓识佩服得五体投地,原以为韦大人既承皇上问询,定会力劝皇上早日移驾回京,以安天下黎民之心,哪儿知道他竟故作沉默,只图明哲保身,不思忠言极誎,好叫小民大失所望,故而一时激愤之下,忍不住说他两句。”

韦敞何等聪明的人,早在被皇帝从翰林院选入延英殿草诏之时,就暗地里瞧出了皇帝对来兴儿的信任和喜爱。如今,自己虽然紫袍加身,身居相位,来兴儿只不过是一个被至国子监清扫东司的杂役白丁(其实连白丁都算不上,因为来兴儿还未到成丁的年纪),但他对来兴儿指责他的话,却不敢当着皇帝的面儿反唇相讥,更不敢恶语相加,只唯唯诺诺地松开景昭,可怜巴巴地退在了一旁,再不做声了。

“朝廷迁都这样的大事,小民不敢欺瞒皇上,小民着实思量不来。”来兴儿眼瞅着韦敞退到一旁,心知他是有意在皇帝面前装可怜,以换取皇帝对他的同情,遂打鼻孔里哼了一声,继续对皇帝说道,“可小民想着皇上的话,不知怎地,突然替皇上您担起心来了。”

“哦?朕有何事,需要你来替朕担心哪?”皇帝下意识地向前探着身子,疑惑地问道。

“小民于长安陷落时,恰在城中,不仅亲眼目睹了娘娘为国捐躯的前后经过,而且机缘巧合,还曾与被吐蕃人扶立为君的宗室子李承宏有过一面之缘。小民随景将军从长安出发前来面君之前,曾专门打听过这李承宏的下落,竟然听说他在吐蕃人撤离长安后不久,就乔装改扮混出了长安,到泾州投奔了纳悉摩。由此,小民便有了一份担心。

如果真如皇上您方才所说,觉得迁都洛阳胜过移驾回长安的话,那么小民的担心只怕迟早都要变为现实了。试想,占据西疆大部的吐蕃人若是真的随时可以拿下长安的话,将来高坐于大明宫含元殿内,接受百官朝贺的人自然就将是吐蕃人扶立的李承宏了。故都故宫,加之李承宏宗室的身份,小民担心……“

“够了!”皇帝按捺不住突然袭上心头的一阵慌乱,忙开口制止住了来兴儿。他用


状态提示:第二百零四章 一语中的--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