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宦儿>第二十四章 石破天惊(二)

ps. 奉上五一更新,看完别赶紧去玩,记得先投个月票。现在起点515粉丝节享双倍月票,其他活动有送红包也可以看一看昂!

现在回想起不久前首开延英议事那日李进忠所说的话,竟不可思议地应验了:身边的贻患未除,又谈何平叛和藩,再造中兴盛世呢?

但一想到消灭张氏余孽,皇帝心里不禁又生出些形单影只的无奈:父皇人虽怯懦,多年来坐视张家势力一步步膨胀而无力阻止,却还在身边留了个李进忠,危急时候能够拨乱反正,扶保自己有惊无险地继承了皇位;

张氏跟前的芙蓉就更不用说了,即使主子人已不在人世,尚能暗中运筹,成功地策划实施这么一场匪夷所思的宫廷刺杀行动。

而自己呢,表面看起来一呼百应,朝堂之上能臣良将比比皆是,但真正和自己贴心,又能派上大用的人却没有一个。

眼下想来可笑,他当初被册立为太子时,曾多次在自己天下兵马元帅的中军大帐中与柳毅谈论起本朝历代先皇的施政得失。论及祖父这一辈,虽然柳毅对祖父的文治武功推崇备致,而他却直言不讳地指出**信宦者,重用外戚是导致本朝在祖父手上盛极而衰的两大诱因,祖父自身也为其所累,以致几乎无法善终。终父皇一朝,朝堂之外都有人在窃窃议论,传言祖父因受父亲所逼做了有名无权的太上皇,心中气恼,最终郁郁而终。

更有甚者,他当年曾对柳毅口出狂言,待将来有朝一日自己身登九五,必仿效太宗一朝政治,亲士族,远宵小,废除所谓内朝干政的宿弊,倡立儒者治国的崭新朝局。

历经了几番宫苑内争。皇帝不得不承认自己当年是多么的年少轻狂,不谙世事:

士族大臣,无论其出身高下,做起事来。手脚先已被那几卷圣人语录束缚得牢牢的,什么非礼勿听、非礼勿施,与其坐而论道尚可,一旦面临朝堂后宫的血腥倾轧时,他第一个想到的要么是如何保全自家的荣华富贵。要么是沽名钓誉,尽为你出些迂腐气十足且不经用的溲出意。

与他相比,宦者就大为不同了。他一朝净身去势之后,成了五体不全之人,便少了些家世儿女的牵累,谋事行事自然无需顾及身后。而且对自己来说,更重要的是,他一向以奴仆自居,只有心无旁鹜地和主子保持一心,才能获得相对尊贵的地位。况且小人行事,向无忌讳,可以无所不用其极,用非常的手段达成目的。自已登极作了皇帝才有切身的体会,宦者无疑是使用起来最为放心,也最得心称手的一个人群。

由宦者进而想到了李进忠,目前能为自己所用,从速消灭张氏余孽的除他之外,皇帝实在想不出第二个人来了。

其实,昨晚刺客之所以能迅速地在宫中行刺得手。还有一个看似偶然,却着实叫皇帝记恨在心的因素:

负责把守大明宫各处宫门的监门军将领和内侍省六局的掌事宦者正当刺客出动行刺之时大多都跑到晋国公府探望李进忠的伤情去了,以致刺客的形踪被发觉后,仓促间无法召集到足够的禁军敌挡。只得临时将吴弼麾下埋伏于东夹城内的几百禁军就近调来应急,才堪堪保得皇帝所在的瑶华宫没被刺客攻进。

父皇临终前特意下旨封李进忠国公高爵,其用意皇帝自谓了然于胸:无非是用封赏高爵来剥夺李进忠的实权,以防他日后凭借扶保新皇登极的殊勋独霸朝堂,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不易为皇帝所掌控。

然而。从自己登极以来,李进忠的种种言行观察,他非但没有功成身退之意,反而百般地争权夺利,培植党羽,尤其是在大明宫中,大有取张氏而代之的迹象。

所幸的是,张氏死在他的手上,有这笔血债在,正可借助他来对付无所不在、形如鬼魅般的张氏残党。

可是,利用李进忠来对付张氏残党也有着不可小觑的风险:那就是李氏势力在宫中的趁机坐大。

皇帝思虑到此,才忽然意识到一个强大的外戚家族对皇权稳固的重要性,杨氏名声狼籍,但一来和自己血脉相连,二来在内外两朝仍有根基,的确是襄助自已安定后宫的上上之选。

母妃当年在意识到自己终不免为张氏所构陷之时,特地要夏嬷嬷守在东宫,一俟自己登极做了皇帝,便向自己转达立杨氏为后的心愿,真可谓是目光长远、用心良苦啊!只可叹随着杨棠儿的香消玉殒,多年来的苦心都已化做了泡影。

“启禀陛下,景云丛、柳毅、曾庆则、韦敞诸位大人现在殿外候旨。”谢良臣的语调尽管温和,依然将皇帝从梦魇般的冥想之中一把拉回了眼前严峻的现实之中。

皇帝在龙座中坐直了身子,一面从谢良臣手中接过蘸湿的巾帕擦拭着模糊的眼睛,一面问道:“怎么,晋国公还未到?”

谢良臣半躬着腰,含混不清地应道:“据老奴差往晋国公府传召的人方才回报,晋国公昨日因脑部被殴,自称头痛难耐,神志恍惚,无法应召入宫面圣。”

李进忠竟然胆敢称病不起!皇帝乍听此讯,一股怒火直撞脑门,旋即转念一想,像是忽然领悟到了李进忠如此做的玄机所在,强按着怒火冲谢良臣吩咐道:“你且去再走上一趟,就说晋国公昨日所请之事朕已决意照准,请他务必从速赶到延英面君。若再称病推诿,朕将亲往晋国公府前去探视。”

侍立在皇帝身侧的吴弼前些日子就曾与李进忠有过口角,颇瞧不惯


状态提示:第二十四章 石破天惊(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