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新中华1873>第二十八章 拉拢德国

曾经有人评论普鲁士不是一个拥有军队的国家,而是一支拥有国家的军队,那么义勇军也将拥有相似的地位,因为在未来的博弈中,最终生死还是要依赖义勇军在战场上的胜败。

工商业的发展是为义勇军提供军备预算和物质供应;

交通业的发展是为了让义勇军更灵活机动,更有后勤保障;

教育事业是为了义勇军得到更高素质的兵源。

最终形成以义勇军为基础的独立王国,这就像前世的****,枪杆子里出政权,名义上是“********”,实质上是“枪指挥党”,谁是中央军委主席,谁就是党的实质最高领导人。

夏云桐将义勇军扩充到一万人,按照新的军制可以编成五个团,再加一个夏云桐个人千余人的加强警卫营。

五个团暂时由孟楚虎、孙雄飞、罗大成、甘利千和凌定国五人指挥。

他算过一笔账,一名士兵军饷加日常费用,每月大约需10两白银,一万人一年就要超百万两白银。从颜、林两家获得的数十万两白银,加上淡水厅的财政拨款,堪堪只能维持一年。但是如果削减一个团,又怕明年打仗不够用。

因此这一万人已经是目前经济所能承受的极限。

根据德国的教材,夏云桐命人制定了《步兵操典》,指导士兵的日常训练。

他还尽一切可能寻找外国教官,包括写信向沈葆桢求助、高薪聘请在大陆工作的外国军官和西方领事馆里的武官等。

到此,一方面义勇军需要另外一大笔钱购买军火,另一方面不管军事还是经济建设,都痛感人才的缺乏。

专业的军事训练,近代化的供应机制,高效的指挥方式,种种都不是闭门造车想出来的,这就需要军事教官。而科学的行政和贸易管理,同样需要一批外国顾问。

这些种种都让夏云桐觉得必须寻找外援,他尝试派人联系英国驻沪尾港的领事班克斯先生,希望能得到一些贷款,却只得到冷淡的回应,这也坚定了他的政治判断。

沪尾港的南侧有一个“红毛城”,是昔日荷兰殖民者兴建的军事要塞,当地人称呼荷兰人“红毛”,由此得名。

历经历史变迁,这里已经没有了要塞的遗迹,只留下了地名,由于风景优美,交通便利,从1860年开始,英国等列强相继在此设立了领事馆。

这一天,首任德国驻淡水领事冯?克劳奇,正在院子里喝着咖啡,他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丰盛的早餐,有鲜鱼、烤面包、猪蹄、蛋糕和新榨的果汁,但他却似乎没什么胃口,一脸的郁闷。

这时下人报告,有淡水地方官员过来拜访。

克劳奇心里冷哼了一声,“土著……”,在对这个古老帝国的有限了解中,官员给他的印象尤其糟糕,浮肿的小眼睛、宽松的连体外衣,配上脑后那根猪尾巴,十足的小丑模样。

出乎意料,和通事一起进来的,是一个非常精神的年轻人,眼睛不大却很亮,自我介绍道:“您好,克劳奇先生,我的名字叫夏云桐。”

听完通事的翻译,克劳奇有些吃惊,他对夏云桐的事情有所耳闻,知道是在北台湾有实力的人,没想到会这么年轻,顿时收起了几分轻视:“原来是同知大人光临,我非常的荣幸,请坐,请坐。”

夏云桐微笑道:“听说贵国与我国不同,一日三餐最重早餐,所谓‘皇帝的早餐,平民的午餐,乞丐的晚餐’,看来的确如此,不过我看克劳奇先生的胃口不怎么好,所以来帮忙提振一下食欲。”

“这个……什么意思?”

“先生的名字里带一个冯,在德语中,是表示贵族身份的标志。但现在却被派到东亚一个无名小岛上当领事,想必感觉非常不爽,这自然会影响胃口。”

这番话揭开了克劳奇内心的阴郁,他完全没有了最初的傲慢,赶紧让佣人端上咖啡,算是默认了对方的猜测。

见夏云桐慢条斯理地喝着咖啡,克劳奇倒有些憋不住了:“怎么提振我的食欲呢?”

“如果你突然发现自己并不是来到偏僻小岛,而是来到舞台的中央,有可能改变德国的外交政策,你的心情会不会变得愉快?”

“这个……”

“在亚洲,德国是后来者,而且来得太晚了,影响力与德国应有的地位不相匹配,我相信威廉二世皇帝,以及首相俾斯麦,都不会满意。如果双方都有足够的诚意,我相信自己能成为德国远东政策的支点。”

片刻后克劳奇突然哈哈大笑:“夏大人真是个有趣的人,只是我们凭什么相信你呢?”

说完盯着夏云桐,像在看一个傻子。

夏云桐摇摇头:“不是相信我,而是相信政治,中国有句俗话‘下闲棋,烧冷灶’,英国在亚洲经营已久,不缺我这个朋友;法国人控制了交趾支那,早晚要与中国一战;俄国人靠得太近,只会吃肉不吐骨头,只有德国才是我符合逻辑的选择。

而德国将从我这得到经济利益和政治影响力,未来不管我的事业取得任何进展,都将会优先考虑德国的利益。

你可以直接拒绝我,然后继续在这里喝着茶,享受温暖的阳光;

或者选择和我站在一起,一起干一番大事,我的发展也将会是你的成功,德国会在未来得到源源不断的军火订单和贸易合同,而你的名字也会登上柏林报纸的头版。

克劳奇先生,你我都不会甘于平庸,但这需要我们冒一点风险。”

克劳奇


状态提示:第二十八章 拉拢德国--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