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青春校园>旧书大亨>第五百九十九章.萤火之光

林逸没想到首先为自己鼓掌的会是谭劲夫,那个第一眼看去平凡到让人记不住的男人朝他缓缓走了过来,身后,京城首富万建豪也好奇地看着林逸,据他所知,能够被谭先生看上的人少之又少,能被他鼓掌称赞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潘家园三位大佬有些讶然,他们怎么也没想到林逸会受到谭劲夫的“侧目”。什么意思,难道说林逸已经入了这位大神的法眼?

在大家目光的聚焦下,只见那谭劲夫走到了林逸面前,然后笑着说:“谭劲夫,认识一下。”伸出了手。

林逸笑了笑,与他握手,道:“在下林逸,久仰大名。”

谭劲夫点点头,说:“你刚才那番见解很有意思,不知道是从哪儿看来的?”

林逸笑了,“不是看来的,只是我略懂书画,对比之后得出的心得。”

“难道阁下也是书画高手?”谭劲夫奇异了,看林逸年纪不大,不可能精通这样的绝活。

林逸却笑道:“说了只是略懂。”

“呵呵,有机会倒要见识一下。”谭劲夫不以为然,说完这些就深深地看了一眼林逸,转身离去。

所有人看着,以为会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情况发生,没想到就这么寥寥几句。

不过即使这样,林逸已经让人刮目相看了。

作为一个无名之辈,林逸竟然能够被谭劲夫这样的大神看上眼,并且受到“表扬”,那是多么值得庆幸的荣耀。

一群人无比羡慕,眼神中都快冒出火来,作为当事人的林逸却若无其事。

……

“谭先生,难得见你主动与人打招呼呀。”万建豪笑眯眯地看着谭劲夫说道。“怎么样,那个年轻人有意思吗?”

“有点意思,他说他叫林逸。”

“哦,林逸?”

“如果我猜的不错,他应该就是那个七品藏家,主攻古旧书籍。”谭劲夫慢悠悠地说。

“你打听过他底细?”

“没必要去打听,圈子太小了。”谭劲夫说。

“那他对书画有研究吗?”

谭劲夫点点头,“听说他书法和绘画都还可以,还有刚才那番评鉴,应该有些水平。”

“难得见你这么重视一个人……不过和谭先生比起来,也是荧火之光。”万建豪笑道。后面一句“岂能与皓月争辉”他没说出来,以他的身份,点到为止就好,说多了反倒掉了自己的身份,毕竟自己不需要去拍谁的马屁。

谭劲夫听完此话,只是笑笑,不语。

万建豪见气氛有些尴尬---主要是这谭先生太不喜欢开口说话了,而他万建豪也不是那种随便和人说话的人。

想一想,这次拍卖还要借助谭劲夫的鉴定实力,万建豪就打破沉默,主动询问:“现在古书收藏也入流了吗?”

谭劲夫想了想就道:“不是现在入不入流,而是从很早以前就开始盛行了。”似乎觉得自己惜字如金,说这么点有些不好,毕竟人家也是大人物,是掏钱聘亲自己的老板。略微思忖了一下,谭劲夫就给万建豪说了一些自己关于古书收藏的故事。

话说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收藏线装古籍不再作为罪恶而开始悄然露面。谭劲夫那时候已经对古玩,古书之类的收藏感兴趣,他曾经上学时的一位宿友知道他喜欢历史古书,就跟他讲了一件惊奇的事:今天在一家古旧书店,看到了一对青年男女为了筹集婚资,卖掉一套祖传的木刻本古籍《史记》,大大小小六个木箱装着。要价200元,但古旧书店死活只出价100元。结果还是卖了。

朋友问:《史记》能有那么多吗?

谭劲夫说:还有三家注呢;也因为字大。

谭劲夫当时很好奇,立刻赶到古旧书店,询问此事。但书店里断然否认。谭劲夫回来责问朋友,朋友则肯定地说:当时我就在跟前,还会看错!数过钱,箱子就搬到柜台里边去了。

谭劲夫这才明白:书店是想留着卖大钱,故意否认。各行各业都有潜规则,这是保密需要。

当时,钱很值钱。因为绝大多数人的收入都只是每月三四十块钱。那100元就相当于一般工人收入的三个月工资了,何况小两口等着结婚急用。

按照谭劲夫推断,那小两口卖的《史记》,六箱子是可以组合成一个完整书架的。后来判断:一定是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分装五箱,再加上三家注(约四倍于正文字数):集解、索隐、正义合装一箱,所以木箱有大有小---据柴德赓《史籍举要》:史记三家注,到宋代刻本始分列《史记》正文之下;而三家注依然单行;到明代监本出来,才三家合一。这个版本一定是在明代三家注散注在《史记》原文之前的版本,更价值不菲了。

这个故事想起来恍若如梦。但这是真实的。这套书的去向如何,再也无法追踪考证了。人间又多了一个动人的传说。但可以说,它应该不会在人间消失(除非它遭遇到灾害)。它也许到了某个大图书馆或博物馆里,或许被某个官僚据为己有。

当年的100块钱的确当钱,要知道,1983年毛主席家谱在《参考消息》上做广告,木刻本影印限量发行,也就是100元一套。想来耐人寻味---遥想当年那套《史记》最初的拥有者,说不定为了它也是省吃俭用、咬牙跺脚才忍痛买的;他能想到后世为了100块钱就轻易卖了吗!

这是一个令人惊悚的话题——今天的藏书家不妨扪心自问:三代以后你的书


状态提示:第五百九十九章.萤火之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