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当学吾>第八十八章 孤城血幕,四面包围

这才瞒住刘焉拉走二十万益州大军,你要知道现在整个益州总共也才二十五万人马。如果哪个不开眼的趁机来攻打,那么益州可就围在旦夕。看到这里你不要说不是还有五万嘛,呵呵,现在刘焉的地盘除了益州还有兵马,汉中蜀地可都被刘璋败家掉要不就被他拉去和曹操开战。五万人马分散出去,各地守军也没有多少了。谁叫要守护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太大了。如果刘焉事先知道刘学吾需要大军,那么最可能也是给十万。可是以十万大军去对付完全不了解的四十万南蛮人,刘学吾完全没有把握,他只是一个人,又不是真的是神。

历史上唯一一个可以以少胜多的案例战胜南蛮的,也只有诸葛亮了。可你要看啊,诸葛亮用了多少年,耗费了多少时间金钱物资和人力。虽说最后战胜了南蛮孟获,可是也间接的耗尽了蜀国的那一点底蕴。可是最后怎么样,在诸葛亮死后,孟获不还是反了。所以刘学吾的打算是,尽数剿灭此次来袭的四十万南蛮人。相信损失了四十万青壮的南蛮人之后,整个南蛮百族都会元气大伤,相信也要龟缩在那蛮荒之地舔伤口,不敢轻易来犯。想当年在并州的时候,刘学吾就是用相同的战术战略,把鲜卑人和匈奴人制服的服服帖帖的。

刘学吾可不是那种赶尽杀绝的人,在刘学吾心目中他依旧是前世现代四好青年。杀人这件事呢,本身就不太好,为了生存不得已而为之。可你说要对南蛮像另一个时空里面的诸葛亮一般杀入蛮荒之地,几乎把人家赶尽杀绝,这完全是不合理的。以往开战,凡是被刘学吾俘虏都敌方士兵,都会被安排去做苦力,刘学吾美其名劳动改造。

除非必要,刘学吾并不想枉杀任何一人。佛说因果轮回,道言大自在无为。佛家非中土流派,其理论言行无不以世间反转循环定律。而道家则是中原本土流派,起源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虽此道家非彼道家,但却也是从其核心思想发展而来。道家无为并不是无作为,而是一种来源于心灵的超脱。相对于佛家因果,道家更讲究阴阳正逆。

刘学吾前世则是一名无神论者,无论佛家道家在刘学吾的眼中无外乎神秘却又熟悉的东西而已。以前刘学吾的老家背后有一座虎型山,而山的下面有一个豪华的寺庙依山旁水而建,奇葩的是寺庙的左右是一座道庙,右边是一个小基督教堂。每到早晨四点各种钟声朗经声绕耳不绝,刘学吾对此非常不满,可以说是深为恨绝。

可是话又说回来了,刘学吾至从莫名其妙的穿越过来之后,一直着手于这各种宗教神奇的东西进行研究。虽然现在的佛教还没进入华夏宗教市场,加上刘学吾对于什么戒律并不感冒。所以刘学吾对于诸子百家的残存部分进行了无休止的搜集研究。

像这次摆兵布阵就是根据伏羲八卦所记载的四象卦进行边改,刘学吾美其名为刘氏四象阵。以天之四柱分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方位,按照事先预定的布线逐步向中间靠拢。

而正在攻打文昌城的孟获,逼得文昌城守将动员城内所有轻壮上城楼守城。一座郡城,总人口二十余万,男青壮男丁怎么也有五六万人。加上原先的三万精兵,这才咬着牙坚持了七天。可惜现在文昌城内箭镞随着两次大战,现在已经严重不足。可就在这第七天里,守将刘瓯刘子啸中箭而亡。顿时是在文昌城的伤口上雪上加霜,一时间城内乱成一团,到处是哭爹喊娘。文昌城内第一世家马家,也是文昌郡的第一家族。其家主正是传说中的蜀中五马之首,白眉马良。在南蛮攻城的这段日子,马良是负责粮草供给,以及伤员安置的后期工作。见城内惊变,作为城内威望最高的人,马良当仁不让的站了出来。亲自披甲上阵,带着家族的私兵镇守城门,这一下才安稳住文昌城的人心。

马良也确实是不简单,他见箭镞不够,擂士滚木不存。就下令拆房,他马家在文昌城家大业大,别的不多房子最多。在他的一声令下,拆了他马家五座老房子,把房子的石头和房樑直接运到城楼上充当武器。

可就算是这样也没有架得住南蛮人的凶猛,守城的男丁死伤极为惨重。每天都犹如绞肉机一般,成堆的尸体被同伴从城楼上搬运下来。每每到晚上时间,城内的哀嚎声络绎不绝。多少孤儿寡母一边哭一边从尸体堆里面认领自己的男人父亲儿子。而外围的刘学吾和四姐妹大军已经悄然而来,按照计划,刘学吾是准备把他们赶到一起,再做打算。不然四十万南蛮人,就算杀四十万头猪都要杀老久,而且还不知道会有多少漏网之鱼。

而且刘学吾最近想再益州建设一座巨大的宫殿来纪念自己曾经来过,而这四十万南蛮人在刘学吾的眼中就是妥妥的免费劳力。这打算是美美的,所以刘学吾行军速度却是有些缓慢。

等到孟获这边眼看就要打下文昌城了,手下却跑来禀报,各部落的勇士都被打败,而自己陷入了四面包围之境。这下子可把孟获吓了一大跳,连忙追问道:“何人领兵,那刘范不是被我手下一箭射死了吗?”

孟获还以为射死的守将是刘范,闻此言内心却有些慌乱,隐隐中多了几分不安。

孟获手下一脸蒙逼,回过神来,才对着孟获说道:“对方具体是谁不知道,不过他们的帅旗上的字很奇怪。”

“什么字,他们,难道敌人还有几支?”孟获更加惊奇的问


状态提示:第八十八章 孤城血幕,四面包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