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青春校园>脱北者>14.屋台通

行动时,李正皓从来不发表意见.

他是那种顶级的特勤人员:冷静、强悍、机敏、服从。如果没有这样的人从旁辅佐,宋琳很可能会放弃整个计划,或者选择直接牺牲贝克尔。

虽然保护线人安全很重要,但总会有一项任务,比任何线人都更为重要。

将车停回车库,宋琳换了条呢子裙,套上牛角扣大衣,看起来就像个放寒假的大学生。

她从林东权的柜子里翻了套行头出来,强迫李正皓穿上:“既然要出去吃饭,就装得像一点。哪有大学生和搬运工约会的?”

男人挑眼看了看她,不置可否地转身进房,老老实实换衣服去了。

他跟林东权一样高,身板却厚实得多,该有的肌肉全都有,是副天生的衣服架子。原本穿在花美男身上略显颓废的长外套,被生生地撑出强大气场,衣襟半敞、露出干净的衬衫领口,令人眼前一亮。

宋琳踮起脚,将同色系的羊毛围巾搭在他颈上,退后两步,满意地欣赏最后的“成品”,忍不住轻轻吹了声口哨:“在朝鲜流行穿什么衣服?”

李正皓警惕地退开两步,眯着眼睛看过来:“怎么了?”

“没什么。”她耸耸肩,转身开门,“只是发现你这样挺帅的。”

男人跟在后面,明显愣了愣神。

林东权的钱包很鼓。

因为要来青森县隐姓埋名,他准备了不少现金带在身上,欧元、美元、人民币,简直可以开一家国际汇兑银行。

其实,只要对生活条件没有严格要求,宋琳准备的物资供给三人绰绰有余。

即便是正在恢复期的李正皓,蛋白质等基本营养也得到了充分保障,已经接近最佳状态:肌肉爆发力、身体耐受力都有明显提升,宋琳甚至不再轻易和他动手。

伪装潜伏的这段时间里,他们尽量减少在外抛头露面的次数,多以冷餐果腹,维持着基本的生理需求。

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宋琳才会同意外出改善伙食。

眼下无疑就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林东权负气暴走,剩下他俩和一叠现金——即便日后警方追查,也不会把临时出现的情侣与三人行动小组联系起来。

租用的车库紧邻青森市中心的古川大街,这里办公楼、百货商场鳞次栉比。与东京的丸之内类似,白天时是一条忙碌拥挤的商业街。

每当夜幕降临,街上的风景则会悄然改变。

楼宇间闪亮着无数灯火,正是青森市历史悠久的“屋台通”:一辆辆小推车伫立街边,靠外侧是桌椅、靠内侧是炉灶。热腾腾的各式美食散发出诱人的香气,促使归家的路人排排坐下,享受难得的轻松时刻。*

掀开门帘,便进入了雾气弥漫的另一时空。

面条、天妇罗、煮杂烩、烤鸡串,平凡的餐点总会令人食指大动。价格便宜倒是其次,味道鲜美、饮食方便是夜市永恒的魅力所在。

沿街的“屋台通”有十几家,各有所专、各有所长。其中几家特别热闹,甚至需要客人排队等待。

为了避人耳目,他们没有选择那些最受欢迎的店面,而是走向街角稍显冷清的拉面铺子。

她推着李正皓坐进去,自作主张地要了两碗牛肉面,兴冲冲地掰开筷子,盯着灶台的目光显得很清亮。

此刻的宋琳,倒真像个不谙世事的女大学生,对凡事都充满期待。

李正皓日语说得不好,为了防止被猜疑,干脆没有开口。他只是静静地待在角落里,置身事外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你们是外地人吧?”老板娘一边抻面,一边热情地招呼道。

宋琳点点头:“是啊,到这边来办事。”

“来得有些不是时候呢,青森的冬天太冷了,过段日子就该下雪了。”

“多好啊,”她笑起来,“我还没见过雪呢。”

锅里的水开了,老板娘低头忙活起来,锅碗瓢盆、叮叮梆梆,营造出“屋台通”特有的市井味道。

李正皓忍不住低声问:“你没见过雪?”

“真没见过。”

莫名地,他相信对方这次说的是实话。

沉默片刻后,李正皓苦笑道:“下雪一点都不好,路没法走,庄稼也会烂在地里。第二年春天树木还要生虫害,连生火的木头都没有。”

宋琳抬头,视线飘向遥远的夜空:“什么时候的事?”

男人皱皱眉,努力地搜寻自己的记忆:“主体85年……哦,就是你们说的1997年。”

朝鲜国内通行的年号是“主体”,以建国主席金日成出生的1912年为元年,采用了独立的纪年方法。

然而,再伟大的主席最终都难逃一死。

1994年,金日成去世后,朝鲜天灾人祸接连不断,接下来的十年被称为“苦难行军”,旨在鼓励国民饿着肚子坚持革命。

“我出生的地方,用的也不是公元历。”她垂眸浅笑道,“‘黑蚩拉’起算于默罕默德迁都那年,从麦加到麦地那。”**

李正皓愣住了:“你是伊斯兰教徒?”

“我只是出生在黎巴嫩而已。”宋琳耸肩。

这是一颗位于西亚北非的地中海明珠,夹在以色列和叙利亚之间,背靠土耳其、约旦,二十年前的一场内战却将整个国家逼近崩溃的边缘。

如果她能在那种地方长大并且活下来,似乎就没什么难以理解的了。

或许是“屋台通”独特的氛围所致,今晚的宋琳看上去特别容易亲近。

老板娘还在精心


状态提示:14.屋台通--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