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又一直讲究高薪养廉,但凡是有点功名的,朝廷都养着,即便是虚衔的散官,朝廷也照例发送薪俸。
这问题就大了,尊重文人本来没关系,但是个读书人就当猪一样白养着,这问题就大了。
朝廷这方面花钱还真是毫不吝啬,平均一个岗位一个实职官,另外加两到三个虚职散官,等于朝廷多花了两到三倍的钱养了一个职位,财政压力多么大就不用说了。
北宋税收和财政收入冠绝历朝历代的,可钱都养了闲官了,府库里除了粮食不缺之外,真正的钱银还真不够花的。
平时也算有些盈余,可发起一场战争,府库和国帑立即就见了底,这也许便是宋朝朝廷极其不愿意发起战争的一个重要理由。
但杨怀仁想到这一点就越想越怕,虽然说军人通过训练能提高不少军事技能,但根本上说,精锐的军队和强悍的军人那都是打出来的。
只有通过了残酷战争的考验活下来的军人,那才有机会成为真正的精锐之师,把京城禁军里那帮骑着高头大马穿的花枝招展的禁军们称为精锐,这不闹嘛。
别人不知道,杨怀仁是知道的,原本历史里的靖康之变,大宋的禁军就是不堪一击的,一两万禁军被一两千女真精骑撵着逃跑的事,那是真的耻辱。
如今虽然禁军经历了征西战争,但杨怀仁知道,西北秦凤路的边军才是主力,禁军其实都是跟在后边捡军功罢了。
就这,也不能说大宋的军队就比西夏的强,西夏军队强悍是不用怀疑的,若不是梁太后和他哥哥梁乙逋不和,妹子故意给哥哥在背后捅刀子,这场战争结果如何,还真不好说。
也许大宋还会取胜,但得利和付出比起来,大宋明显会得不偿失的,更不会把西夏灭国。
幸好大宋运气不错,遇上了西夏的内讧,党项各大家族为了自身利益都不想出战,最终才导致了夏军一溃千里。
西夏就这么灭国了,大宋占领了西夏适合农耕的南方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但辽国得利更多,贺兰山一辈的大片草场,全归了辽国所有。
当然,宋朝为了打破辽夏联合限制大宋的局面,付出这些也是无奈之举,辽国目前还没法得罪,只能给予好处安抚。
西夏朝廷四分五裂,党项贵族各自带和自己的族人和兵马割据为王,梁太后带着西夏幼帝向青唐唃厮啰求救,可没想到是羊入虎口。
剩余的党项贵族割据势力已经不成一国,也掀不起什么大风浪来了,辽国为了占领他们的草场,自然会慢慢消灭他们。
大宋要的只是打通丝绸之路的古商道,从此西北不但没了西夏的骚扰,还多出一条可以个朝廷带来大量收入的商路。
开疆拓土和开辟商路之后,朝廷自然要派遣官员过去治理,大量的官员进驻新国土,这件事便给大宋官员冗余的现状减少了不少压力。
杨怀仁便是想到了这些,才觉得如果大宋能在南边也来这么一场战争,比如把不听话的交趾给灭了,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效果。
所以想一想,不论是为了制造业、工商业、农业还是渔业的发展,南边有这么多的资源,没有理由不去利用起来。
而为了进一步解决朝廷官员冗余的问题,征讨交趾对大宋可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举动。
杨怀仁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岑孝年不敢直接反对,但也提出来一些看法。
首先便是大宋不会擅动兵戈,毕竟交趾国顶着的还是个藩属国的名号,如果大宋出兵攻打交趾,会引起其他藩属国的猜忌和不满。
皇上和那些朝堂大佬们一直以来就喜欢以天朝上国自居,对藩属国和称臣纳贡的小国从从来都是优待有佳的,要交兵交趾,光是朝堂上的阻挠就可想而知。
其次,交趾虽然不大,人口也不多,但绝对没有杨怀仁想象里那么弱,交趾国据说披甲二十万,可不是杨怀仁认为的荒野南蛮。
第三,交趾国说白了大片国土还是热带雨林,雨林中各种野兽和蛇虫鼠蚁多如牛毛,烟瘴沼泽之地众多,大宋的军队根本不适应这种环境中作战。
而交趾人世代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早已经适应,大宋军队去了,恐怕还没开战就得病倒一大片。
就算能凭借武力占领了交趾人的城镇,可又能留下谁来守护呢?交趾人会不断的从丛林里跳出来发动反击,大宋占领后也会被骚扰的不胜其烦,很难形成实际的统治。
接下来要面对的问题,是朝廷眼下根本负担不起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了,岭南的厢军战力很弱,不可能是交趾军队的对手。
动用边军根本不现实,边军适应了西北的干燥气候,到了交趾那种闷热潮湿的气候里战力肯定会大幅下滑。
而且虽然西夏没了,但边军还要面对吐蕃诸部、唃厮啰、回鹘和辽国的军队,多出来那么多土地要边军守卫,实在也腾不出多余的兵马来。
至于禁军,就更指望不少了,禁军从京城去交趾作战,比去西夏作战还远还费劲,军费支出说不定比征西战争还要大,朝廷是绝没有这份钱的。
关键是禁军的战力也不怎么行,一帮勋戚之后统领的兵马,跟边军后边分享胜利果实还行,真把他们当主力去战场上作战,信不过的。
最后,岑孝年更是委婉地提醒了杨怀仁,整个把南边很多资源利用起来的想法是很好,可惜要把想法变成现实,真的太难了。
何况杨怀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