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青春校园>宝藏与文明>第74节 难民

然后肥沃到什么程度,大部分的农作物都可以一次种植,终生受益,比如,很多灌木类的植物或者我们认知中的一年生农作物,在非洲的大地上都会变成多年生植物,因为,一年四季的气温都很不错,雨水也比较充沛,所以植物会无休止的生长。

食物的充沛,以及非洲人的懒,使得非洲人没有忧患意识。

比如,中国人最纳闷的一点(当然也是欧洲人也非常纳闷的一点)为什么非洲黑人根本不大规模的储藏食物?

非洲黑人也非常纳闷的一点,为什么黄猴子和白皮猪老喜欢堆积食物?树林子里不是到处都是吃的吗?为什么要吃不新鲜的东西?

我们的祖先永远都在为如何囤积食物而做斗争,但是,非洲人根本不需要,雨季食物多得喪心病狂,食物多到仅靠植物果实就可以吃得膘肥体壮,当地黑人甚至没欲\1望去追一头野兽拿来烧烤。

非洲人没有储存食物的习惯,......,所以,饥荒一旦到来,就会饿死人。

陈衍觉得免费分给他们房子,免费给他们提供粮食,生活用品,他们不会有感恩,只会越来越懒。

陈衍不会给他们发建国红利,也没有任凭他们自生自灭,而是,利用强制手段把他们管起来,使他们不再变得懒惰,改掉他们的漏习,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大人想改掉他们身上的懒惰,种种漏习,很难,不过,小孩子拥有可塑性,让他们从小就接受好的习惯,长大后,成为王国的才干。

拜努科的移民进度非常快。

叙利亚,利比亚等中东、北非地区,这一地区战乱不断,持续动荡,使得大批难民外涌,一股像潮水一样的难民潮涌向欧洲,而很多欧洲国家拒绝接受任何难民,很多难民滞留在一些国家的边界,缺少食物,天冷的时候,一些难民连最基本的御寒,过夜物品都没有。

拜努科王国能够提供食物,居住的场所,以及工作机会,吸引了很多中东,北非的难民从地中海区域南下沿着红海沿岸到达这里。

从2019年1月到4月中旬,3个月时间,有超过7万难民进入拜努科王国境内,极大地分担了欧洲国家的难民潮压力。

为此,联合国难民署盛赞了拜努科王国,说拜努科在接收难民方面尽到国际责任。

大部分的欧洲国家也极大赞扬拜努科王国,说,拜努科王国作为一个新生国家,在接收难民,在国际人道主义救助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而真实的,欧洲国家之所以极大赞扬拜努科王国,是因为拜努科王国接收难民极大地分担了他们的压力,欧洲难民潮已经成为了全欧洲国家极为棘手的政治问题。

欧洲国家在难民收容所中推波助澜,宣传去拜努科王国可以得到吃饱的食物,有居住的房屋,以及宝贵的工作机会,意思说,你们赶紧走吧,去拜努科王国吧,那里会给你建设新的家园。

拜努科王国一边在国际社会叫诉苦,请求国际支援,叫得震天响,就差说,我们拜努科王国接收了大量的难民,为了尽国际人道主义救助,已经付出很多,竭尽全力了,一边接收难民,给难民提供食物,医疗,居住的房屋等帮助。

虽然,拜努科王国接收大量的难民,付出了很多,购买粮食,一船一船的粮食从印度运过来,但,拜努科王国也获得一笔极大的国际声望,全世界新闻媒体报导提到欧洲难民潮,就必然会提到新生的拜努科王国接收了大量的难民,欧洲很多国家表示会在一个合适的时机与拜努科建立外交关系,联合国也表示会将拜努科王国接纳入联合国。

7多万难民涌入拜努科,给拜努科还没形成的政府带来极大的压力,除了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给了大约2000吨的粮食,其它的都要靠拜努科王国自己,王国号召所有人一起坚持撑过这个难关,会有美好的明天。

确实,难民的生活每天都在变好,所有难民被组织起来,在难民管理、安置委员会的管理下,井井有条,7万多难民分成了20多个难民营,每个难民营3、4000多人,这些人来自各个地区,有利比亚人,有叙利亚人,有伊拉克人,还有也门人。

王国政府首先告诉他们,所有人都必须放下国家仇恨,宗教冲突,大家都是生活在艰难的人,在今天就不会想到明天,还有什么还生存下来,建设美好的明天更可贵的,大家一起渡过难关,每个难民营的人都被组织起来,有负责难民营的后勤的,有负责建造房屋的,外籍兵团被调来负责维护难民营的秩序。

7万多难民的信息被登记后,有6万7000人选择加入拜努科王国的国籍,其中中东人种占77,非洲人种占20,其余的是其它人种。

到了3月份,已经有难民一家人在难民安置委员会的帮助下,搬进了新的房子,或在新长安的建设工地,沿海公路的建设工地上,或在政府部门中找到了工作,拿到的薪资足够养活一家人,已经不需要政府的帮助了。

到了4月份,已经不需要政府提供救助的人数已经达到了1万4000人,其中高素质的人才充实了王国政府各部门,以及为拜努科的大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力。

到4月中旬,拜努科王国的人口超过10万,其中,本地努比亚人17000多人,难民加入王国国籍的人口7万多人,还有,外籍兵团一些士兵加入了拜努科王国的国籍,最后,拜努科王国吸引全世界的移民,......。

-------

状态提示:第74节 难民--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