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打消了宋沛、阎曾和索孚的顾虑,建城事宜就被提上了都督府的工作议程。
按照张骏的构想,都督府并不建在现有的郡城内,而是在外寻一处妥善地点兴造。待都督府建成后,再用城墙将旧的郡城和都督府囊括在内。同时,城内还要重新规划坊市结构,旧有的郡城将打造成商业区,而新建的地方则成为住宅区。新城的规制抛弃了传统的四方形,而是类似于六边形。,极具西方棱堡的特点。
没错,新城在规划中就是充分参考了西方文明中的城防经验,尽可能的扩大城墙本身的攻击面积,在弓弩的广泛使用下,形成了交叉火力网。只要敌人敢蚁附宫城,来多少人就葬送多少人!
张骏并没有同宋沛等三人离开,而是留在了军中。先是参军陈珍汇报了一番军械兵甲的分配情况,又谈到了侍卫司向各级军佐派驻护卫的事情。由于护卫从亲信变成了陌生人,所以军中的意见很大。但张骏并没有迁就,而是强硬地坚持这一决策。
军权必须要存在有效的监督,否则一但某一将领坐大,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这既是完全掌握军队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对将领的爱护。张骏不想给别人滋生yù_wàng的土壤,这样大家就都能够善始善终。至于他们是否能领悟到这一点,张骏并不担心,领悟不了的人必将会淘汰出团体,他的脚步不会停留在原地。
等到陈珍走后,周同才走了过来,靠近张骏一不远的地方小声禀报道:“大都督,那个叫查林的刺客全都招了。”
“哦?”本来张骏已经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了,见周同神色严肃,心知可能事情又有了变化,便认真道:“说罢,他又吐了什么新东西出来?”
周同道:“查林是贾氏的人不错,但他还有另一层身份······”
“另一层身份?”张骏微微一怔,心里警惕起来,问道:“是哪家哪姓亦或是哪一国的人?”
周同低声道:“天师道!”
“什么?”
对于天师道这一民间宗教,张骏并不陌生。它本是由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所创立,并著写《老子想尔注》,为后期道教发展打下了基础。随后,又由其孙张鲁改革教团,待曹操拜其为镇南将军后,道教才开始向北方传播。张道陵的四代孙张盛,又将传教的地区从青城山迁至到龙虎山,至此道教也开始向中国的东南地区发展。
东汉末年时,益州牧刘焉死,其子刘璋继位,以张鲁不听调遣,尽杀鲁母家室,鲁遂据汉中自立。东汉王朝因忙于在东方剿杀黄巾余部,无力西讨,乃采取怀柔策略,委张鲁为镇南中郎将,领汉宁太守。于是,张鲁借机在巴、汉地区推行正一道,并建立起****的政权。
在当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情势下,张鲁以天师道据险自治二十多年,在政治、思想、军事等方面实践着农民阶级渴望的理想王国,这在我国历史上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的尝试。
但是,任何一个王朝都绝不会允许有这么一群农民划地自嗨,于是在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镇压了黄巾余部之后,亲率二十万大军进攻汉中。张鲁在阳平关防线被破后,自知力不能敌,遂率众降曹,从此张鲁政权不复存在。然而,由于张鲁的降曹,天师道传人及其徒众并没有受到多大损害,得以保存实力,继续在民间从事活动。
但在张骏的记忆中,天师道并没有向西域发展,而是在大江以南的东晋及后来的南朝颇有作为。难道历史记载的并不准确,天师道已经把触角伸到偏远的西土了?
其实这也由不得他不紧张,因为天师道在历史上可是出了名的“起义”专业户。
首先,继张鲁在蜀汉割据之后,惠帝永宁元年(301年),李特又在天师道的支持下,率领天水、略阳、扶风、始平、武都、阴平六郡流民数万人,在益州绵竹(今四川省德阳东北)起义。起义军大败西晋官军及地主武装,进围成都。惠帝太安二年(303年),李特阵亡,其子李雄继起,于次年攻下成都,自称“成都王”,又次年改称皇帝,国号“大成”,史称“成汉”,如今是大凉的邻国。
其次,再看江南。天师道不仅拥有广大下层民众,而且得到了上层豪门士族的崇奉,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天师道世家,如琅琊王氏、孙氏,陈郡谢氏、殷氏,高平郗氏,会稽孔氏,义兴周氏,丹阳许氏、葛氏、陶氏,东海鲍氏等,他们还共尊钱塘人杜子恭为首。等杜子恭死后,其弟子琅琊人孙泰继为道首。
如果大家以为天师道在南方很安分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十月,孙泰的侄子孙恩利用司马元显征发“乐属”引起八郡骚动之机,率众起义。元兴元年(402年),孙恩战败,与其部下数百人投海而死。其妹夫卢循率领义军余部,转战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坚持斗争近10年。义熙七年(411年),卢循在交州战败,亦投水而死。
这是天师道策动的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参加的群众有数十万,历时十三年,纵横千里,给腐朽的江南世家豪族势力以沉重的打击,加速了东晋王朝的灭亡。
当然,所谓的历史功绩都是后世宣传的,在当时,天师道徒组成的军队和德日法西斯并无区别。千万不要以为农民起义是一件多么正义的事情,事实上他们对历史和百姓造成的伤害要远远大于那么点后市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