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凉汉骑>第二十五章 入营

在年轻值守官的带领下,张骏一路前行。同时,一幅生动的古代军营生活画卷就这样随着他的脚步慢慢展开。

虽然中军驻地是在城内,但军营内的地面上并没有铺砖,而是碾压匀实的黄土。

左侧,一众士兵正在各自队主的率领下练习安营扎寨。

古代筑营,首要在于选址。往往军队还在行进中,先锋斥侯们就必须把前方可能扎营的地方详细报告给军队统帅。包括何处地形平整、何处有水源、甚至草木分布和地形起伏,都会在统帅的筹划之内。

扎营也并不像电影中展现的那么简单。单以凉州诸军为例,军营四周首先要围起一道临时的木墙。制作方法是先砍两排树干,一排长一排短,把树干底下烧焦以后埋二分之一入土,长树干排成紧密的一排在外,短树干排成一排在内,然后在两排树干之间架上木板,分为上下两层,这样长树干长出的部分就成为护墙,木板上层可以让士兵巡逻放哨,下层可以存放防御武器和让士兵休息。

再转向右侧,则有几队士卒在演练军阵。

在古代战争中,短兵接战是主要形式。为了要求士兵在战场上都能接受统一的指挥和协同作战,阵法就必不可少。战国时期的《孙膑兵法》集先人之大成,将春秋以前的军阵总结为十阵。

这“十阵”分别是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形阵、雁形阵、钩形阵、玄襄阵、水阵、火阵。其中水阵和火阵讲的是水战和火战的战法,不是单纯的战斗队形,所以孙膑十阵实际上只有八阵。

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军阵的发展更是五花八门,随着骑兵的广泛应用和军事技术的提高,各种阵法也应运而生,但究其原理,实际上还是离不开“立兵伍,定行列,正纵横”的核心要领。简单来说,就是军队在投入战斗时,根据地形条件、敌我实力等具体情况而布置相应的战斗队形,从基础的一兵、一伍、一什开始,一直到全军。

再往前,乃是士兵们的营帐所在。

凉军的一个队主率领的是五十名士兵,扎营的时候也是如此,大家的营帐两两相对,在营帐的周围和营区之间要挖排水沟。不但严禁士兵在各个营区之间乱窜,本营区以内也不许各个帐篷乱跑。军营里不能喧哗,有休息的士兵也是各自在忙自己的事情。

有意思的是,张骏发现每个营区都有一个公共厕所。他转过头,询问道:“不知营中茅厕分布是否也有章法?“

那值守官自是知无不言,介绍道:“章法自然是有的,茅厕要离水源和贮藏粮食的地方远远的,离营房也要有一定的距离,但也不能太远,以免如厕所的将士不能及时归队,当然也不能太近,不然就太臭了。”

值守官笑了笑,继续道:“少将军,军营之中处处都是学问,可千万不要小瞧这些茅厕,就连茅坑要挖多少,都是有规矩的。多了占地方,少了不够用。当然,这些是军司马负责的,吾倒是不甚明白。”

张骏点了点头,不禁想到前世的公厕,男厕往往没人,女厕常常排队,分配不合理,的确很蛋疼。

就在这时,前方传来阵阵高呼。张骏面露不解,值守官连忙解释道:“少将军,前方应该是在蹴鞠。”

“蹴鞠?”张骏眼神一亮,这就是古代的足球啊。

看出张骏眼中神往的表情,值守官望了望远处塔楼上的巨型沙漏,便道:“少将军,此处离大帐不远,时间还很充裕,您是否要去看看?”

“哈哈!”张骏笑道:“正和吾意!”

说起踢球这项运动,在中国那可是由来已久。最早的记录源于传说,是黄帝将蚩尤的胃塞草做成了球,让士兵们踢。

“蹴鞠”有文献记载,则是始于公元前500年的战国时代。据《战国策》记载,纵横家苏秦去齐国游说,曾说:齐国的都城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鬬鸡走狗,六博蹋鞠者。”。此时的蹋鞠就是踢球,已是齐国平民喜爱的休闲娱乐。

到了西汉,蹴鞠因为具有极大的军事训练价值而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被列入军事检阅项目。并有人专门写了一本专著——《蹴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蹴鞠》一书共有二十五篇,可见其内容丰富,对于蹴鞠的方法、规则是说得相当完备的了。

东汉人李尤留下了一篇《鞠城铭》,全文共有十二句:“圆鞠方墙,仿象阴阳。法月衡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犹然,况乎执机。”前六句是说球场建筑和上场的队员,以及场上的裁判和规则,后六句是说蹴鞠竞赛的社会意义。

张骏来到场边,只见十二名战士正在争夺一球。突然,那球不知是被谁踢了一脚,不偏不倚地射向了张骏。

“哈哈!”张骏大笑一声,也不躲闪,反而是跳起来迎了上去,用胸口稳稳将球接住,人落球未落之际,用力一脚,又踢了回去。

“好!”场上士卒齐声叫好,连那值守官也赞道:“少将军好球技。”

“呃······”张骏不知是想到了什么,突然脸红了一下,道:“吾一向‘球技‘过人。”

“军中平时无聊,蹴鞠最受将士们欢迎。”

张骏点了点头,赞同道:“的确,蹴鞠除了可以锻炼士卒体能、提高协同能力外,还有助于鼓舞士气。吾记得汉武时的冠军侯霍去病,就曾在


状态提示:第二十五章 入营--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