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扶秦>第163章 万世

(求推荐、收藏)

“学宫现在是有了不少人,但是跟我的预想还有差距。”扶苏腼腆道。

“是吗?跟我说说。”嬴政一副饶有兴致的模样。

扶苏有些犹豫,不确定是不是应该将自己的想法跟嬴政坦白,思考了一阵,觉得自己兴办学宫,似乎跟嬴政的作为并无冲突,扶苏就组织了语言,对嬴政解说一番。

从户口统计是郎中们的培训开始萌发了将培训常态化的想法,到亲自参与培训同情孤儿,在到后来的招生第一天就碰上韩国灭亡这样的大事件,而觉得应该多招些孩子上课,接着是公输家来投,各国人才到学宫,导致教习比学生还多,只好把学宫四分。

嬴政一直静静的听着,似乎没有赞许也没有批评,但扶苏很多的想法却让他觉得眼前一亮。

“但我预想中学宫不应该是这样的。”扶苏似乎意犹未尽,还有很多想法没有说。

“你预想中应该什么样呢?”

“容我想想。”扶苏有些后悔自己最后那句话了,嬴政的兴趣越来越浓了。

“在我想来,秦国各地都应该办学宫,至少每个郡办一所。”扶苏开口就把嬴政给唬住了,但嬴政并没有表示。

扶苏一发不可收拾,将旧时空学校的作用翻来覆去的讲了一遍。

“学宫应该划分的更细致,按学问和年纪区分,专门训蒙识字适合儿童的就叫小学,学生在小学结束可以继续学习,成为专业的人才,学习的地方就是中学,中学结束之后,还想专研技艺、精益求精,那就上大学。每个郡至少要有一个中学,每个县至少要有一个小学。”扶苏将自己的计划降了几个档次,但在嬴政看来仍然是异想天开。

“学宫可以给秦国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而不仅仅是培养官员。”

“将来学校可以培养农民、培养工匠、培养商人,也可以培养士兵、将军。”说道这里扶苏才惊觉起来,这话似乎不能跟嬴政说,但话既已出口,只好硬着头皮说下去。

“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来,培养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条件和限制,比如说培养士兵和将军,要成立专门的大学,由父王担任校长。”让嬴政做祭酒显然不合适,扶苏一时间想不到更合适的词汇来代替,只好使用校长。

嬴政似乎对扶苏所说的培养士兵、将军毫不介意,只是淡淡问道:“黔首各安其命,学这么多东西做什么?”

扶苏愣怔半晌,不由得大为后悔,他面对的是“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的秦始皇,自己竟然跟他说什么全民教育,这不是鸡同鸭讲,对牛弹琴吗!

好在扶苏与嬴政接触了十余年,知道嬴政决定的事情,虽然很难更改,但是此时却还能听得进去劝谏。扶苏的脑子飞快的思考,想找到一些全民教育对嬴政的好处。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扶苏这句话让嬴政又是一震,小子口气不小啊。

“在儿臣看来六国已是黄昏落日,不出十年,必被大秦所灭,到那时没有了战争可打,大秦现在所用的军功爵必然面临着崩溃的局面,我们要从哪里选拔合适的官员来治理黔首?”

“这话我听着耳熟。”嬴政不咸不淡的评价一句,心里却道:“老调重弹吗?”

扶苏想了想,也不记得是否真跟嬴政说过这些话,但既然嬴政说耳熟,那自己还是赶紧进入正题的好。

“大秦现在选拨官员主要有四种方式,其一,征辟,父王建招贤馆也不过是为了更过的征辟贤才;其二荐举,宫中的郎官还有各地的小吏都是靠荐举而来;其三凭爵为官,凭爵为官又分为战功封爵和纳粟赐爵两种;其四是自荐,也是成为官员的可能性最小的一种。”

“不用儿臣去说,父王也知道,除了靠战功获得爵位,再以此做官之外,另外三种途径靠的全是名声,而名声这种东西是最不靠谱的。”

“这四种入仕途径中,最多人采用的是荐举,也就是说大部分官员都是靠别人推荐才做了官员。被推荐的人有两种人,一种是名声响亮,却没有做官的,另一种则是推荐人的亲属,宫中的郎官大多如此,各县基层的小吏也有很多都是三老推荐自家的子侄。”

“父王看不到这种选官方式的危害吗?”

嬴政不置可否。

扶苏接着道:“这种办法相比较与周王分封天下,世卿世禄,要好到不知哪里,普通人如果有才能,也可以通过他人举荐为官,可是才能有谁来评判?”

“人皆有亲疏远近,我想没有人愿意举荐自己的仇人去做官,即使被举荐的人再怎么有才能。”

“被举荐的人也有亲疏远近,他更愿意和举荐自己的人成为朋友,甚至朋党。”

“到了那时候,这天下就不再是父王的天下,而是这些官僚的天下。”

扶苏知道自己有些危言耸听,在旧时空这种制度至少用了数百年才逐渐走向腐化、没落,科举制度应该是在隋唐的时候才出现,在这时候举荐制度还是很有效果的,也没有出现扶苏所说的这些事情。

“多思多想,不错;对官员有戒惧之心,也不错。”嬴政还是没有正面对扶苏的言论评价。

“‘任人而所任者不善’,当以何罪?”嬴政开口问道。

“各以其罪罪之。”扶苏回答道,这句话是说,举荐他人为官,自己要担负担保责任,将来出了事情,自己要被连坐


状态提示:第163章 万世--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